十月的塞罕坝秋意渐浓,层林尽染。落叶松、樟子松、云杉等一排排、一片片,金黄和翠绿夹杂其中,山花和流云在秋风中摇曳,相映成趣。在塞罕坝月亮山望海楼里有一对护林瞭望员夫妇刘军和王娟,他们用几十年的坚守,守望着父辈们留下的一片绿色,诠释着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
“我们林场有巡道员、护林员、检察员等多个工种。我和我爱人的工作主要是护林防火瞭望。只要是能看到的地方出现火情、火警都要报告。”“70后”刘军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瞭望员们要以每15分钟一次的频率向林场防火指挥部通报林区情况。
据刘军介绍,林场分防火期、防火紧要期和防火戒严期三个阶段。“防火期是全年性的,而防火戒严期指的是春季从3月15日到6月15日,秋季是9月15日到12月15日。”刘军解释道,每年清明前后、十一国庆假期前后,风大、草干、游人多,最容易发生火灾。
“塞罕坝”是蒙汉合璧语,意为“美丽的高岭”。建场之初,塞罕坝气候恶劣、沙化严重、人烟稀少。几代塞罕坝人忠实履行“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蓄水源”的神圣使命,坚持绿色发展,秉持科学精神,接续艰苦奋斗,甘于无私奉献,在一片荒漠中建成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场。
塞罕坝的百万亩林海凝结着三代塞罕坝人的心血,林海的安全牵动着瞭望员的神经。实际上,今年51岁的刘军是塞罕坝的“林二代”,从小在林海中长大的他,对林子有着很深的感情。
“现在条件好多了!如今,塞罕坝机械林场望火楼的吃水、用电都不成问题,还通上了网络。”刘军表示,2015年之前,望火楼上的吃水都是由消防车从山下送到山上,再用简易的水窖储水,一车水吃一年,后来林场改为按春秋两个防火期各送水一次。
记者了解到,在塞罕坝机械林场不同位置的高山之顶,挺立着多个人工值守的望火楼。这些望火楼也被称作“塞罕坝的眼睛”,它们与塞罕坝的地面巡护、视频监控、探火雷达等一起,共同守护着这片人工林海的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