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港澳巩固提升竞争优势”“支持港澳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十四五”规划为香港带来了新机遇。香港应如何对接“十四五”规划,实现长期繁荣稳定发展?记者就此采访了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研究总监方舟。
“香港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存在产业结构和就业市场之间的结构性矛盾。香港产业结构较为单一,服务业占比大。”方舟介绍,香港的服务业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包括金融、会计、法律在内的专业服务业,吸纳劳动力数量不多;二是吸纳了大量中低收入就业人口的消费性服务业,包括旅游、销售等行业,在疫情中受冲击严重。“这一结构性矛盾,使香港本地失业率在疫情影响下一度达到16年来最高。”
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增速放缓、贫富差距大,香港发展已遇到明显瓶颈。“十四五”规划的实施,从国家层面为香港走出困境、实现复苏注入新动力。
支持香港提升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地位,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支持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多元的定位,说明中央高度关注香港发展,准确把握了香港的优势和潜能所在。”方舟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香港对接“十四五”规划、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最佳切入点,也是实现多元定位和综合规划的最佳落脚点。“然而,香港融入大湾区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包括产业对接,人员、资金、信息等生产要素的跨境流动,以及大湾区工作生活圈建设等。”
“十四五”规划强调,要深化粤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推进深圳前海、珠海横琴、广州南沙、深港河套等粤港澳重大合作平台建设,并对深化内地与香港合作作出具体部署,提出深化内地与港澳经贸、科创合作关系,深化并扩大内地与港澳金融市场互联互通等。
“这为香港深度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指明了方向。”方舟表示,在经贸合作方面,随着国家金融市场改革和资本账户开放的有序推动,“十四五”期间香港的资本管道和金融创新示范作用将被进一步强化。
方舟建议,首先,香港可以丰富本地绿色金融产品,打造大湾区标准化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其次,香港可以探索数字货币境外使用,在区块链和数字人民币等领域作出贡献;再次,香港作为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可以进一步丰富以人民币计价的离岸金融产品,增加海外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持有和使用人民币的意愿。
在科创合作方面,香港税制简单,拥有一流的营商环境、充沛的国际资本、中西荟萃的生活环境,非常利于吸引国际科创要素聚集。相邻的深圳等内地城市则拥有一批在国际上表现突出的科技创新头部企业,珠三角拥有完整的制造产业链,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市场化能力很强。这些都是科创发展的有利条件。
“当前香港同内地的科技合作中,还存在产业结合不强、要素流动受限等问题,亟待体制机制创新。”方舟说,“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香港一直缺乏良好的科创平台,香港特区政府以及业界应积极拿出方案,主动参与到国家科技战略布局之中。
对于“十四五”规划提到的“完善便利港澳居民在内地发展和生活居住的政策措施”,方舟认为,随着香港与内地的深入合作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越来越多的香港人选择北上内地就学、就业、创业以及享受退休生活。要打造大湾区优质生活圈,必须做好民生便利配套。
方舟提出,一方面,香港可以在教育、医疗养老、手机数据漫游等领域加强与大湾区内地城市的合作,推动民生领域的制度衔接和福利跨境使用;另一方面,为鼓励港澳青年进入大湾区内地城市就业创业,国家可允许各地市制定相关促进政策。
“‘十四五’规划给予香港很高定位和很大支持,下一阶段的关键是香港特区政府积极跟进这些定位,作出路线图规划,加强制度创新,为香港更好衔接国家规划排除障碍。”方舟说。(经济日报记者 曾诗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