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邓浩认为,随着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消费规模稳步扩张以及消费结构向中高端持续升级,对经济增长的内生性支撑作用越来越大。扩大内需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其关键在于抓住居民消费升级的大趋势。我们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持续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深入推进改革开放,进一步畅通内外经济循环,着力促进消费升级,从而不断增强经济发展韧性,推动高质量发展。
大国经济的优势就是内部可循环。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消费无疑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国家统计局10月18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7275元,实际增长15.1%,两年平均实际增长3.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8057亿元,同比增长16.4%,两年平均增长3.9%。消费市场总体延续恢复态势,实现同比较快增长。商品零售增势良好,部分消费升级类商品零售较快增长,线上消费对消费市场的拉动作用持续显现。
我国有14亿人口、超过4亿人的中等收入群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万美元,拥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从2012年到2020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6万亿增长到39.2万元,年平均增长8.4%,我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随着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消费规模稳步扩张以及消费结构向中高端持续升级,对经济增长的内生性支撑作用越来越大。
数据显示,2020年,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4.3%,连续7年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今年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4.8%,拉动GDP增长6.3个百分点,两年平均拉动GDP增长2.3个百分点。具有强大韧性的消费,成为中国经济抵御风浪的重要压舱石。
内需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扩大内需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其关键在于抓住居民消费升级的大趋势。2020年,我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8.2%,已连续8年下降。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9.8%,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而金银珠宝、体育娱乐用品、文化办公用品和通讯器材等消费升级类商品零售额的同比增速,已经超过疫情前同期的增长水平,明显高于消费整体增速,居民商品消费升级态势明显。具有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的新产品产量增速也印证了这一点。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大幅增长172.5%,工业机器人、太阳能电池、智能手表等产品同比增速均在50%以上。
我国消费升级的良好趋势还体现在诸多方面。旅游、文体娱、健康等幸福产业发展壮大,并与新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目前已步入发展快车道。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广泛渗透,直播电商、短视频电商、社区团购等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促进市场销售增长。线上线下消费融合提速,快递“进村”“进厂”“出海”加速推进,市场规模持续扩张。
居民消费优化升级,同现代科技和生产方式相结合,蕴含着巨大增长空间。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均耐用消费品和公共服务水平提升的潜力很大。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旅游、文化、健康、养老等新兴消费领域将保持快速发展。此外,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扎实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逐渐补齐,农村市场潜力将逐步释放。
“十四五”期间,我国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我们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持续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深入推进改革开放,进一步畅通内外经济循环,着力促进消费升级,从而不断增强经济发展韧性,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邓浩)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消费市场韧性十足 规模有望再创新高
中经评论:释放消费潜力,继续奋力“犇”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