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中国推进“双碳”目标,如何补上巨量资金缺口?
中新社北京10月21日电 (记者 夏宾)中国已踏上推进“双碳”目标之路,资金支持犹如动力燃料般不可或缺。从各方测算来看,中国要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资金需求规模级别都在百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左右。面对如此巨量资金需求,政府资金只能覆盖很小一部分,剩下的缺口如何弥补?
“扩大来自私营部门的可用资金规模至关重要。中国拥有充足的国内储蓄,因此也有条件引领绿色转型并从中受益。”世界银行中国局局长芮泽在参加此间举行的“2021金融街论坛年会”时如是说。
数据显示,过去五年间,中国积极构建绿色金融政策框架,支持绿色与低碳发展。截至目前,中国绿色贷款余额接近14万亿元,绿色债券存量规模接近1万亿元,均位居世界前列。同时,中国绿色金融资产质量整体良好,绿色贷款不良率低于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平均水平,绿色债券尚无违约案例。
在芮泽看来,中国需要推出范围更广的产品来帮助低碳经济转型提供融资,包括绿色抵押贷款、绿色建筑基金、绿色汽车贷款、绿色资产证券化、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和债券等。随着时间的推移,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对绿色资产的需求将会不断增加。同时,政府也可鼓励社会保障基金或国有保险公司等国有机构持有一定比例的绿色资产,以促进市场发展。
中国银保监会副主席肖远企指出,在保险资金运营方面,今后保险资金会更多地投放到与绿色、与减碳相关的行业和产业,但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传统的煤炭、能源行业,也不可能从现在开始就不投资,必须要掌握节奏,既要把更多的保险资金投到可持续发展的行业和企业里面去,但同时对传统行业也要投入。
“因为新的、绿色的(产业和企业)替代传统的(产业和企业)是有一个过程,不能够偏颇,两者都要考虑。”肖远企提醒说。
芮泽还提到,金融产品创新的另一个领域是为初创或成长期绿色企业开发长期的风险资本市场,以支持创新型绿色技术和解决方案的开发与部署,这将是实现低碳转型带来的潜在生产力增长的关键。
中国“双碳”事业也能从海外市场引来“活水”。法国巴黎银行集团(中国)副董事长Bruno Weill表示,绿色转型和碳中和将是持续发展的一个状态和方向,气候变化是一个全球问题,因此能够在绿色金融共同的分类标准方面达成一致是至关重要的,这有助于全球进行协调。
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马骏认为,目前全球的绿色或可持续金融的分类标准不一致,会强化市场分割、增加搜寻成本、降低投资信心和增加风险。
他进一步称,各个国家和区域在建立自己的绿色可持续金融界定标准时,应要遵循六项共同原则:支持项目对SDG(可持续发展目标)有正贡献;坚持无损害的理念;根据技术、政策等变化调整;提高信息披露透明度;尽量采用更多定量的方法;考虑转型因素。
“我们与国际机构、金融机构共同合作,中国也在积极设计一个绿色金融的分类标准,包括监测标准和记录标准,现在,已经有了重大的进展。”Bruno Weill称,中欧今年年底将发布《绿色金融共同标准》,这将让中国的企业更容易地发布绿色债券,特别是在离岸市场,同时也可以让离岸企业对中国在岸绿色债券的发行进行投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