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进博会)访谈丨施耐德电气中国区总裁:长蛇阵式的全球供应链正在缩短

中新社上海11月9日电 (记者 庞无忌)今年以来,全球多国经历供应链危机。美国港口集装箱“堆积如山”,超市货架商品不足,英国加油站出现恐慌性抢购,欧洲多国电价急升。过去几十年形成的全球供应链、产业链的问题开始浮出水面。

在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期间,施耐德电气中国区总裁尹正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很多企业的供应链还是长蛇阵式的,遍布全球。但在未来,供应链的重组不可避免。

当前,在碳中和等环保目标的要求下,企业普遍认识到长距离运输对环境的影响,不再像过去那样将生产物资和装配部件集中运输到一个生产基地,把产品制造完成后通过远途运输送到各地市场,而是更倾向于区域化的供应链,以提高效率,减少碳排放。

新冠疫情的全球大流行也带来了类似的变化。疫情的影响在不同地区之间此起彼伏,不再是全球同起同落的,供应链上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就可能出现断链。与之相比,短链、区域小循环就会更加灵活。此外,中国一直在推行的产业升级同样会带来供应链的调整,一些产品可能不再适合在中国生产,转而被另一些中高端产品所替代。

以施耐德电气为例,尹正指出:“现在我们的中国供应链基本上就是为中国服务的,因为很多产品是小批量、多品种、甚至定制化的,而且要求交付速度很快。工厂的生产线也在改变,从过去很长的生产线,调整为‘U型’线。产品如果附加值太低,或者本地需求量小,可能就不会选择在中国生产。”

这些变化都要求产业链既要有鲁棒性(robust),也就是韧性,同时还要有柔性。比如:一条生产线稍微改动一些参数或者多装一个模块,就可以生产另一种产品。

这需要企业不断进行创新。尹正指出:“这不是说企业要时刻想着‘憋大招’,而是要不断迭代、小步快跑。”以施耐德电气的无锡工厂为例,工厂需要加工的电子产品是多品种、小批量的,客户需求时常发生变化,所以生产线的调整必须非常快。原本调整生产线布局需要几周才能完成,而无锡工厂利用基于5G开放系统的小批量、多品种的柔性生产线,如今部署新的生产线仅需一天甚至数小时就可完成,这样工厂就能不断按客户的需求来调整生产,企业的成本也会降低。

供需两端的变化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制造业格局都有可能带来很大的影响。尹正认为,对企业而言,大体上要做到“有加有减”,加法是因为需求冗余后,企业需要备用工厂作为供应链的备份,有时甚至需要两个甚至多个备份工厂,肯定会要求企业增加相关投资。同时企业也要做一些减法,以前很多企业的制造环节都集中在某一个区域,但随着短链越来越多,一些公司会选择把部分工厂设在更临近市场的区域,减少长距离运输,同时更贴近市场和生态伙伴,以随时满足市场需求。

总体而言,随着产业升级、科技进步,中国未来会持续增加那些高价值产品的生产,减少低附加值的产品制造。在这个升级调整的过程中,中国制造业仍将保持优势,同时向全球价值链的高端升级。

除了继续担当全球制造中心,中国的角色也会更多转向研发中心。尹正表示,中国作为全球领先的制造业国家,拥有培育先进制造业工厂的沃土,也拥有全球最多“灯塔工厂”,这是数字化实现高效与可持续发展的有力证明。尤其是进入数字经济时代,中国拥有全球最为丰富的数字生态和应用场景。未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将把研发和创新中心设在中国。

施耐德电气已把中国作为重要的创新源泉。近年来,施耐德电气不断增加中国本土研发投入,过去五年,每年在中国的研发投入增加15%以上。中国已成为施耐德电气全球四大主要研发基地之一,具备世界级的研发能力。

施耐德电气1987年进入中国市场,从渤海之滨一家不足百人的小型合资工厂起步。到今天,中国已发展成为施耐德电气全球第二大市场,也是施耐德电气全球员工数量最多的国家。(完)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