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10月份中国经济数据为何好于预期?
中新社北京11月15日电 (记者 王恩博)中国官方15日公布10月份宏观经济数据,包括工业、消费在内的多项指标同比增速较上月加快。在近期部分地区疫情多点散发的情况下,中国经济数据为何好于预期?2021年进入尾声,这种态势能否延续?
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信息显示,10月份,中国经济主要指标同比增速有升有落。从两年平均看,多数指标增速均有所加快。从累计看,主要指标保持了较快增长。例如,前10月,中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9%,服务业生产指数增长15.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9%,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长22.2%。
值得一提的是,10月份当月,此前一度持续下滑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连续2个月加快,由4.4%回升4.9%;两年平均增速也由3.8%回升至4.6%。
中国民生银行高级宏观研究员王静文认为,消费好于预期与就业向好、收入改善有关。由于出口产业链走强,进而带动就业向好、收入增长,助力消费保持平稳。一个有力的注脚是:今年前10月,中国城镇新增就业1133万人,已提前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得益于防控措施有力,疫情对中国消费带来的冲击亦可控。10月份,中国餐饮收入两年平均增速由0.8%回升至1.1%。线上销售亦继续火热,前10月,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4.6%,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23.7%。
此外,10月份,中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5%,两年平均增长5.2%,增速较上月分别加快0.4、0.2个百分点,分别为年内和5月份以来首次回升。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建伟指出,进入10月份以来,各地限电限产政策有所趋缓,保供稳价力度加大,促进了工业生产触底回升。
“10月报”公布的一系列数据显示,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发展韧性持续显现。但眼下,挑战仍不容忽视。
三季度,疫情和汛情等因素对中国经济增长形成一定冲击,加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带来的输入性影响和国内部分能源、原材料产品供给偏紧,造成近期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涨幅扩大。有声音认为,中国经济已出现“滞胀”迹象。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对此回应称,这种“滞胀”的表象是受到短期冲击因素造成的,是一种阶段性状况。从10月份主要指标情况来看,生产和需求主要指标两年平均增速多数有所回升。同时,市场保供稳价力度加大,部分能源产品供给偏紧状况逐步得到改善,这些都有利于经济稳定增长。
观察认为,下阶段,中国粮食生产有望再获丰收,生猪产能总体恢复,猪肉价格同比继续下降,将拉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涨幅。同时,从工业和服务业供给整体情况看,市场供应比较充足,CPI不具备大幅上涨基础,将保持温和上涨态势。
今年剩余时间里,疫情反复仍将是中国完成全年经济社会目标任务需要克服的障碍。付凌晖称,近期部分地区出现疫情多点散发情况,但总的来看,中国在一年多防控疫情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经验,控制疫情传播有较好条件和基础,会逐步减小疫情对经济的影响。
应对经济增长压力,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建议,宏观政策要进一步做好跨周期调节,进一步加大力度提振内需,投资要逐渐发力发挥托底经济增长的作用,特别是用好专项债券、支小再贷款、碳减排支持工具等政策工具,优化贷款结构,促进信贷规模增长,稳定投资增速,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