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发布《2021年粮食及农业状况》报告。该报告是粮农组织每年出版的旗舰出版物,旨在对全球粮食及农业领域重要问题如农村农业发展及粮食安全等进行科学公正的年度评估。本期报告聚焦新冠肺炎疫情下提高农业粮食体系韧性和应对冲击及压力等议题。报告指出,疫情暴露了全球农业粮食体系在遭受冲击和压力时的脆弱性,以及全球粮食不安全和人口营养不良状况加剧。报告呼吁全球亟需采取行动,以提高农业粮食体系的韧性、效率、可持续性和包容性。

报告提出了国家层面的农业粮食体系韧性指标。这些指标旨在衡量初级生产和粮食供应的稳健程度,有助于评估国家农业粮食体系消化冲击和压力的能力。这些指标也是评估农业粮食体系韧性的关键方面。

报告分析了粮食供应链的脆弱性以及农村家庭如何应对风险和冲击,提出建设韧性有助于提高农业粮食体系的效率和包容性。报告为各国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指导意见,包括加强粮食供应链韧性、支持与农业粮食体系相关的生计,以及在面临冲击时确保所有人可持续获得充足、安全和有营养的食物。各国需要提高其农业粮食体系抵御冲击的能力,以便今后能更好地应对像新冠肺炎疫情那样的突然冲击。

报告指出,农业粮食体系抵御冲击的能力不足,已成为全球饥饿人口数量最近上升的主要推动因素,如果没有适当的准备,不可预测的冲击将继续破坏农业粮食系统。报告说,目前全球大约有30亿人负担不起健康饮食,如果冲击导致收入减少三分之一,将再有10亿人加入这一行列。此外,如果发生关键运输线路中断,将增加多达8.45亿人的食品成本。

报告所说的冲击是指对体制、国民福祉、资产、生计、安全、承受未来冲击能力等产生重大负面影响的长期趋势的短期偏离,如极端天气事件以及动植物疾病和病虫害的激增。此类冲击的频率和严重程度正在上升。粮食生产和供应链历来易受极端气候、武装冲突或全球粮食价格上涨的影响,即使在疫情爆发之前,世界也未能如期履行到2030年消除饥饿和营养不良的承诺。

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表示,疫情既凸显了农业粮食系统抵御能力之差,也凸显了其脆弱性。《2021年粮食及农业状况》反映了联合国粮农组织为提高抗灾能力所做的努力,并提出了新的指标,以帮助各成员衡量其农业粮食体系的抗灾能力,找出有待改善的差距。

报告指出,世界农业粮食系统具有复杂的活动网络,包括粮食和非粮食农产品的生产、储存、加工、运输、分销和消费,每年生产110亿吨粮食,直接或间接地雇用了数十亿人。从这个角度看,应加强其承受冲击的能力,这项工作的紧迫性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

报告通过分析运输网络、贸易流动和健康多样饮食的可获得性等因素,提出了农业粮食系统抵御能力国家级指标。在这一方面,虽然低收入国家通常面临更大的挑战,但中等收入和高收入国家也面临风险。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分析,在许多国家,农业粮食系统关键网络连接的中断,将使当地运输时间增加20%或更多,从而推升消费者的生活成本和食品价格。

在报告中,联合国粮农组织建议各国政府将农业粮食系统的复原力作为应对当前和未来挑战的战略组成部分。提升农业粮食系统复原力的关键之处在于保持多样性,包括投入来源、生产、市场、供应链和参与者的多样化,因为多样化创造了消化冲击的多种途径。报告强调了支持中小型农业食品企业、合作社以及保持国内农业食品价值链多样化的重要性。提升农业粮食系统复原力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是,建设和发展具有良好连接性的农业食品网络,包括运输、营销、投入和劳动力供应来源及渠道。提高弱势家庭的抵御能力,对于确保实现全球消除饥饿的目标至关重要。这方面工作包括在发生冲击时保证多样化收入来源,以及提高和完善社会保护方案等途径。(经济日报驻日内瓦记者 杨海泉)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