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11月24日讯 今晚8点,由中国经济网联合中国平安推出的《金融消保大咖说》第九期节目准时播出,本期节目的话题是“电信诈骗连环套,别让钱包跟着跑”。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金融科技研究室主任尹振涛和平安银行北京分行行长助理姜旭分别结合案例对电信诈骗的套路进行分析,并为消费者,尤其是青少年和老年人支招如何有效防范电信诈骗,避免上当。
左: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金融科技研究室主任尹振涛 中:主持人 右:平安银行北京分行行长助理姜旭
天上不能掉馅饼 莫存贪小利之心
尹振涛介绍,电信诈骗主要有三个要素。第一个要素是远程的,诈骗分子不与消费者接触。第二个要素是用一些手段,例如电话、网络、app、短信等方式。第三个要素是目标在于骗钱。
尹振涛表示,随着现在电信技术、网络技术、科技技术的发达,其实给电信诈骗又带来了更多新的元素,套路、热点、游戏、直播等这些方式也嵌入到电信诈骗当中。这些新的手法其实是在捕捉每个人的眼球,希望骗更多的人,这是电信诈骗非常明显的一个特征。而同时,这些技术手段为公安经侦工作也带来很多的难点和困难。
尹振涛提醒说,电信诈骗的骗术是各种各样的,但是最本质的是要把钱转给对方,消费者一定要有一个心,这个心就是“天上不能掉馅饼、不能贪小利”。此外,当消费者把资金转账给别人的时候,只要有触碰到这样一种行为,就需要不断给自己打问号,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是否安全可靠。
交友需谨慎 警惕“先谈感情后谈钱”
姜旭指出,交友型的电信诈骗一般是先谈感情后谈钱。此类电信诈骗在沟通中通常存在三个疑点。
一是微信回复非常快,往往在消费者发出信息后几分钟时间内就能够得到回复,随时随地进行交流。
二是聊天的过程中,诈骗分子利用情感不断的给消费者洗脑。
三是一直在劝导消费者进行打款,同时在付款期间要求消费者不要跟外界联系。
姜旭提醒,消费者在交友时一定要核实好对方的身份,防止诈骗分子以交友作为幌子来实施诈骗。其次,在涉及钱财的问题时,要与身边的亲友多沟通,多询问,防止落入诈骗分子的圈套。如果不慎遭遇此类的电信诈骗,请第一时间拨打110。
遇到转账多沟通 切莫盲目与冲动
对于青少年与老年人如何防范电信诈骗,尹振涛主要介绍了两点:
一是要沟通。碰到与资金有关的事情,老人多给儿女打个电话,学生多向老师征求一下意见,不要盲目去做金融行为,这是最重要的一点。
二是要对自己负责任。账户在自己手上是最安全的,不要把账户信息交给任何组织,一定要对自己负责任。在银行进行转账的时候,银行会不断提示转账人是否认识被转账对象,是否知道自身的行为所承担的责任等,但很多受骗者还是会执意去转账,所以说,最重要的还是要对自己的转账行为负责。
青少年与老年人不轻信不透露不转账
姜旭介绍,电信诈骗是指通过电话、网络和短信的方式编造虚假的信息,设置骗局,对受害人实施远程非接触式的诈骗,诱使受害人打款或者转账的这种犯罪行为,诈骗分子通常以冒充或模仿他人,伪造各种合法的外衣和形象的这些方式,达到自己诈骗的目的。
姜旭指出,诈骗分子一般会冒充公检法的人员、冒充商家、冒充某公司、冒充厂家、冒充国家的公安机关人员、冒充银行的工作人员等等,各类机构的工作人员都是他们仿造、伪造、冒充的对象。同时他们经常会打着招工、刷单、贷款、手机定位等形式进行诈骗。
对于辨别能力相对较弱的青少年和老年人,犯罪分子最善于用电信诈骗这种方式对他们进诈骗。针对青少年,有游戏充值、刷单以及一些基于社交平台的诈骗手段。针对老年人,主要有以房养老、保健品、高价回收古董、回收文物等骗局的形式存在。
姜旭表示,在遇到电信诈骗时,应该及时收集相关证据,向公安机关进行报案。同时,很重要的一点是平时也应该做好个人信息的防护,不轻信、不透露、不转账。
此外,姜旭提醒,要多多的学习金融知识,提升防骗的意识,遇到事情多跟家人商量,千万不要轻信。遇到需要转账的这种情况的时候,尤其是要三思而后行。
关于《金融消保大咖说》
新兴金融消费场景不断出现,让我们的生活更为便利,但也让不法诈骗分子有更多可乘之机,给我们的金融财产安全造成隐患。为积极配合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央网信办、公安部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相关工作,普及金融基础知识、提升金融消费者素养,号召广大网友争做金融好网民,中国经济网联合中国平安今年继续推出12期金融消费者素养提升系列公益课堂。节目旨在传递科学的投资理财理念,防止人民群众受骗上当,引导金融消费者正确使用金融服务,倡导理性消费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