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11月24日讯 今晚8点,由中国经济网联合中国平安推出的《金融消保大咖说》第九期节目准时播出,本期节目的话题是“电信诈骗连环套,别让钱包跟着跑”。平安银行北京分行行长助理姜旭表示,因为青少年与老年人可能存在辨别能力相对较弱、防范意识不够强、容易轻信的这些特点,所以他们是诈骗分子经常会锁定的对象。

平安银行北京分行行长助理姜旭

姜旭介绍,电信诈骗是指通过电话、网络和短信的方式编造虚假的信息,设置骗局,对受害人实施远程非接触式的诈骗,诱使受害人打款或者转账的这种犯罪行为,诈骗分子通常以冒充或模仿他人,伪造各种合法的外衣和形象的这些方式,达到自己诈骗的目的。

姜旭指出,诈骗分子一般会冒充公检法的人员、冒充商家、冒充某公司、冒充厂家、冒充国家的公安机关人员、冒充银行的工作人员等等,各类机构的工作人员都是他们仿造、伪造、冒充的对象。同时他们经常会打着招工、刷单、贷款、手机定位等形式进行诈骗。

对于辨别能力相对较弱的青少年和老年人,犯罪分子最善于用电信诈骗这种方式对他们进诈骗。针对青少年,有游戏充值、刷单以及一些基于社交平台的诈骗手段。针对老年人,主要有以房养老、保健品、高价回收古董、回收文物等骗局的形式存在。

姜旭表示,在遇到电信诈骗时,应该及时收集相关证据,向公安机关进行报案。同时,很重要的一点是平时也应该做好个人信息的防护,不轻信、不透露、不转账。

此外,姜旭提醒,要多多的学习金融知识,提升防骗的意识,遇到事情多跟家人商量,千万不要轻信。遇到需要转账的这种情况的时候,尤其是要三思而后行。

关于《金融消保大咖说》

新兴金融消费场景不断出现,让我们的生活更为便利,但也让不法诈骗分子有更多可乘之机,给我们的金融财产安全造成隐患。为积极配合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央网信办、公安部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相关工作,普及金融基础知识、提升金融消费者素养,号召广大网友争做金融好网民,中国经济网联合中国平安今年继续推出12期金融消费者素养提升系列公益课堂。节目旨在传递科学的投资理财理念,防止人民群众受骗上当,引导金融消费者正确使用金融服务,倡导理性消费投资。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