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子房先生认为,平衡性也好,协调性也罢,都是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调整完善区域政策体系,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当然,这也离不开“统一大市场”的支撑。

在北京,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综合保税区(一期)正式通过国家验收,今后京津冀的地区企业进出口货物整体通关时间将大幅缩短;在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建设,带动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快速成长,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更加凸显;在广东中山,深中通道施工繁忙,粤港澳大湾区“硬联通”与“软联通”齐头并进,融合发展动能持续增强……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下,处处欣欣向荣,跃动发展活力。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自然资源禀赋差别之大在世界上是少有的,统筹区域发展从来都是一个重大问题。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正是解决发展不平衡的一把“金钥匙”。经过多年努力,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协同并进;京津冀、粤港澳、长三角打造活跃增长极;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蹄疾步稳……大棋局接续落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愈加清晰。

应当看到,当前我国区域发展形势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情况和问题。比如,区域经济发展分化态势明显,发展动力极化现象日益突出,部分区域发展面临较大困难。为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区域政策要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要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东、中、西和东北地区协调发展。”在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的背景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不仅立足局部和当前,更着眼全局和长远,不仅关乎经济发展、效率提升,更牵动共同富裕、社会公平。

“不平衡是普遍的,要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我们不能简单要求各地区在经济发展上达到同一水平,而是要根据各地区的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平衡性也好,协调性也罢,都是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调整完善区域政策体系,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当然,这也离不开“统一大市场”的支撑。近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就强调,要结合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优先开展统一大市场建设工作,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进一步说,新情况、新变化、新要求是不断出现的。区域经济发展,要从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去推动,跳出“一城一地”的得失来思考发展路径。“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一方面,注重发展的整体效能,是为了补足短板、避免“木桶效应”;另一方面,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都会牵动其他领域,同时也需要其他领域的改革密切配合,因此,改革要取得预期效果,必须做好政策配套和制度衔接。只有在统筹兼顾中纲举目张,引领各个区域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才能既仰望星空看长远,又脚踏实地抓当前。

宜粮则粮、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做好统筹协调“大文章”,下好区域协调发展“一盘棋”,发展成果就会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于民。(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子房先生)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推动实现更高水平区域协调发展

增强区域发展平衡性协调性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