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12月28日电 (杜燕 徐婧)2019年以来,北京市教委立项建设39个北京高等学校卓越青年科学家计划项目(以下简称“卓青项目”)累计承担各类科研项目43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17项;累计培养博士研究生618人,硕士研究生915人,汇聚专职研究人员556人。
今天,记者从北京高校卓越青年科学家计划项目工作会议上了解到, “卓青项目”是北京高等教育推进科技创新改革、培养卓越青年科技人才的重要创新实践,在识才选才、信才用才、评才鉴才等方面都进行了大胆探索,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39位优秀的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入选。
累计承担430余项科研项目
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在会上介绍,为确保卓青计划能“真选才、选真才”,项目在申报上采用了专家推荐制,申请人需由三位以上专家作为推荐人,并且每位专家至多推荐三名申请人。有包含500名院士在内的700余位专家参与了推荐工作,专家是带着选“爱徒”的感情,除对申请人的发展潜力和科研内容的学术价值做出判断外,还要为申请人的学术能力、学术水平和学术道德等方面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背书”,并对项目研究的科学、技术、经济、社会、文化价值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价。
在项目实施环节,北京市教委给科研人员充分信任,尽力赋予科研人员最大的权利,创造安静的科研环境。除在经费方面的灵活保障,在项目管理上减少检查频次、降低管理干扰外,还建立了责任专家制度,每个项目配两至三名知名专家作为责任专家,请责任专家深入项目一线跟踪项目的研究过程,全面了解项目的创新水平和贡献,并进行全项目周期的顾问指导。
经三年建设期,卓青项目瞄准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智慧水资源管理等前沿领域,建设了一批具有前沿性、创新性的科研平台。项目课题组以“从0到1”的创新研究和突破为导向,累计承担各类科研项目43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17项,科研总经费达16亿元。
同时,在高层次人才引育、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发挥高端智库作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建成了一批科技创新实体,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性科研成果,一批青年科研领军人才成长发展、脱颖而出。其中,通过项目的创新人才培育机制,15名项目负责人获得“长江学者”等国家级人才计划资助,一批项目团队成员获高层次人才称号或项目资助。在医学人才培养中,设立了从本科生起确定导师并与导师共同制定个性化的本-硕-博贯通的培养计划。通过系列人才培养改革,培养了115名高水平博士研究生。
产生经济效益约3.6亿元
卓青项目研究坚持“四个面向”,开展前瞻性、引领性科学技术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在国际刊物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708篇,相关技术核成果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68项。其中,国家级科技奖励3项,省部级科技奖励24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20项,其中国际专利18项。
项目还产出了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培育获得科研项目430项,共计15.91亿元,其中国家级项目217项,共计11.16亿元;面向产业需求转化一批创新成果。申请国家专利259项,授权102项;申请国际专利34项,授权18项;成果推广及经济效益达3.57亿元。
项目发挥高端智库作用,为国家及政府部门提供咨政建言,广泛开展科学普及、行业人才培训等社会与公益服务,目前已推广成果应用16项,产生经济效益约3.6亿元。
例如,北京交通大学姚宏建成的全球首个煤化工废水和全国最大的发酵类制药废水厌氧氨氧化脱氮工程,推进了高氨氮工业废水处理利用及资源回收技术的进步;北京大学王新强自主研发的高功率密度的深紫外集成光源模组,首次实现了1秒内对新型冠状病毒高达99.99%的杀灭;中国人民大学文继荣研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智能追踪服务系统,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汇聚互联网公司数据,围绕风险人员绘制分析人员轨迹信息,可确定密切接触人员名单,快速定位到重点防范区域、防范人群。
清华大学田莉围绕北京市亟待解决的租赁住房发展、城市更新与老旧小区改造、集体土地再开发等关键议题,开发了北京土地利用与住房规划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城市更新多主体利益协商系统平台和老旧小区改造多主体协商系统平台。同时,将理论研究与规划实践相结合,向北京市政府报送《“十四五”期间北京市集体土地建设租赁住房选址及配套政策研究报告》,为政策的制定实施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
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卓青项目将更加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北京国际科创中心建设,打造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的科研模式,建立健全鼓励创新、体现实绩的科研绩效管理机制,提高经费使用效益,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环境,充分激发卓青项目团队的创新创造活力,提升项目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北京国际科创中心建设能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