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春运大幕拉开,很多人响应号召就地过年,车站里、车厢里少了些熙熙攘攘。但在北京南站的站场里,像每年的春运一样,一到子夜,头灯、手电交换闪烁,号子声、机器声演奏交响……

1月19日0时30分,周围居民楼窗户的灯光都已熄灭,人们洗去一日的劳累进入梦乡时,北京高铁工务段北京南维修工区工长闫根缓缓打开了进入高铁线路的通道门,他们要利用夜间高铁不开行的“天窗”时间,争分夺秒地对北京南站的道岔设备进行检查维护。

短短的几分钟,16名作业人员带着各类工具上线完毕,准备开始当天的工作。一个个闪烁的头灯与天空中的星斗遥相呼应,大家精神抖擞,干劲十足。

当日“天窗”作业的任务是对京津城际和京沪高铁部分线路进行捣固。“找准位置,控制力度,开始!”随着闫根一声令下,一场为高铁线路 “松骨按摩”的捣固作业开始了。

捣固作业就是人工操作小型捣固机,通过高频次的震动,对线路轨枕间的石砟进行夯实,以提高高铁有砟线路道床强度,列车通过时就会更加平稳。

“大伙注意安全,今晚的任务可不轻,要完成50根轨枕空的捣固呢!”闫根在轰隆隆的捣固声中不断嘱咐大家作业中的注意事项:“不要紧贴枕木,也别离得太远,始终控制在100毫米的位置”“倾斜角度找好后一定要保持住,垂直捣固可就白干了”……闫根一边拿着五六十斤的工具干活,一边提高嗓门对大家说。

在他的带领下,作业项目安全有序地进行着,从测量、选址、捣固,到扒砟、回填、复测质检,整套流程行云流水、一气呵成。零下7度的冬月夜,寒气逼人,呼吸间能哈出团团白气,但大家依旧充满干劲。

“今日作业已全部完成,检查良好,现在开始清场!大家注意脚下安全,将上线带来的东西全部带走,确认现场无遗留。”

3时50分,闫根完成最后的清点,下线。

“调度您好,带班人闫根,现在作业完毕,现场清场彻底,安全无事,人员机具已全部下线,作业门锁闭良好,请求销点。”闫根向调度汇报完后放下电话,转身对大家说“今天天气寒冷,任务繁重,但是大伙儿3个多小时就完成了50根轨枕的工作量,辛苦啦!”

2008年,随着中国第一条时速350公里高铁京津城际的前期介入和开通,闫根就来到了北京南工区,在这里一干就是14年。在这14年里,每年的春节,闫根都是陪着北京南站站场里的这些道岔、线路、石砟过的,在这里默默坚守,守护万千旅客回家团圆,然而这样的“年”在闫工长和工友们眼中格外有意义。

只要线路上驶过一辆高铁,闫根和同事们也要确保质量,让旅客的归途更安全、更温暖。夜间“天窗”作业完毕,此时,东方尚未泛白。两条钢轨,经历了一夜“松骨按摩”之后,舒展在首都大地上。(中国经济网记者 佟明彪 通讯员 王天旗 井芳)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