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旧迎新岁,除夕晒年味。年夜饭,是中国老百姓一年中最重要的“团圆饭”。一席圆桌,几道佳肴,欢声笑语萦绕耳畔,人们的幸福喜悦之情在谈笑间不断升腾。

这个除夕,在广西崇左,村民吃着自己种的甘蔗甜到心口;在河北乐亭,“田专家”默默定下了来年的目标;在四川广安,坚守岗位的驻村干部为村民做了丰盛的佳肴;在海南白沙,易地扶贫搬迁的村民在新房吃上了团圆饭……

岁末回首,过去的一年,日子更好了,饭菜更香了,环境更美了,村民们的心里更加踏实了。展望来年,乡亲们对更加美好的生活满怀期许。

小小农作物,撬动大产业

“过个甜滋滋的新年”

在广西崇左市公益村,村民黄海在精心准备着年夜饭,白切鸡、红烧排骨、菠萝鸭……大大小小的菜碟餐碗摆满了整个餐桌,其中那一大盘粗壮饱满的甘蔗段最是醒目。“这是自己家种的,甜着咧!”

崇左素有“中国糖都”之称,因这里的甘蔗总产量约占全国的五分之一而得名。黄海家里就种了40亩。

“今年算是大丰收啦,大约有240吨。”黄海笑着算起了收入账,按520元一吨算,今年他们家种甘蔗的收入就超过12万元。

岁末年初是蔗农们最为忙碌的时候。起早贪黑,背上镰刀带上粮食,在蔗田里一干就是一整天。“累,但一年的努力也都在这时候得到回报。”和黄海一样,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植有甘蔗。以前,大伙们的田地都很分散,现在得益于糖料蔗基地的建设,村民们的蔗田由小块变大块,打理起来也更加方便。

变化不仅体现在蔗田上。2021年,许多村民家里的装蔗车装上了机械架子,机械化作业越来越多地运用到甘蔗种植中。“以前都是用人力将甘蔗背上车,很沉,一天下来腰酸背痛。现在有了机器,省时又省力!”黄海的妻子黄秋带说着还竖起了大拇指。

收入年年增涨,日子越过越好。除了种植甘蔗,闲暇时黄海还会找些零工做,他打算攒足了钱去市里买房。“村里很多人都在城里买了房子,我也有这个打算。”

临近除夕,黄海家的甘蔗已经砍了大半。“剩下的年后再继续,现在就是好好过年,吃点甘蔗,过个‘甜滋滋’的新年!”

小小农作物,撬动大产业。无独有偶,在广西桂林市永福县广福乡龙溪村,村民们近年来通过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实施农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龙溪村仁庆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毛仁庆告诉记者,2021年,合作社为村民代销麻竹笋30余万斤,销售额达40万元,一下子解决了村民种笋的后顾之忧。同时,还有10多位村民成了他麻竹笋加工厂车间的工人。

“以前生活困难的时候,过年连新衣服都买不起,年夜饭也只能吃点猪肉。现在不一样了,年夜饭想吃什么都有。”毛仁庆告诉记者,这一桌菜,他最爱的还是中间这盆麻竹笋做的酸菜鱼。

谈到对2022年的期待,他希望把麻竹笋加工厂继续做大,吸纳更多的村民来工作,让他们都能实现在家门口就业的心愿。

人才是基础,组织是保障

“我们的日子是越过越好啦。”

“喂!凤潮,一会儿叫着会平过来,咱们喝两盅!”放下电话,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马头营镇南赵庄子村党支部书记李军对忙着包饺子的老伴儿说,“一会儿多炒俩菜,凤潮跟会平在这儿吃年夜饭!”

乡村振兴,人才是魂。从2019年南赵庄子村供销合作社作为全县首批试点成立至今,李军担任村供销合作社理事长,与社员们推选出的赵凤潮、王会平两位“田专家”一道当起了“技术顾问”,为供销社流转的158.5亩地“把脉问诊”。

夜幕降临,赵凤潮和王会平如约而至,三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聊。“这一年过得真是提心吊胆哪!又是强降雨又是大风的,幸亏地里的收成没受啥影响!”“可不么,前两天分红,78户股东都议论开了,还是入股好,一亩地能分700多元,比单租出去多收入200多元呢。”“年后咱们还得去外面看看,选选好品种,学学好经验,让供销社再扩扩规模!”

作为农业大县,乐亭始终注重乡土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实施“三个培养”战略,为乡村振兴注入生机与活力。

在四川省广安市前锋区代市镇唐桥村,村民刘昌友家里年味儿正浓。

“鱼,年年有余;丸子汤,团团圆圆;番茄炒蛋,红红火火……”12点刚过,七菜一汤全部端上了桌。刘昌友笑着说:“一桌子全是菜,放饭碗的地方都没有了哦。”

当唐桥村第一书记唐贵艳得知留守老人刘昌友女儿因为工作原因不能回村,只剩刘昌友独自在家过年时,便主动约上村党支部书记唐信兵,为刘昌友准备好一桌“团年饭”。

摘菜、生火、洗锅、煮饭、炒菜……上午9时许到达刘昌友家后,两个“唐书记”在厨房中忙活着,烟囱冒出缕缕炊烟,阵阵菜香飘出。

“团年饭”吃到一半时,刘昌友的女儿刘加怡打来了视频电话。视频那头,刘加怡趁着午休时间关心父亲中午吃什么。刘昌友翻转镜头,一桌子菜、一桌子人。“村上对我很关心,书记都来给我做饭和拜年。你好好工作,不要牵挂我!”

在唐桥村,村书记不仅上门做年夜饭,还带着村里的老人养蚕。唐贵艳告诉记者,唐桥村有养蚕的历史,大多数村民都掌握了养蚕技术。前一任第一书记就在村里成立合作社,帮助村民拓展蚕丝销路。

“我接过棒子后,更要把这项事业做起来。一年养五季蚕,一个月差不多出一批蚕茧。这样一来,村民月工资收入应该能够达到1500元以上。”唐贵艳算得仔细。“未来,我们还要大力发展林下养殖和种植,通过蚕茧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

在陕西省安康市紫阳县双安镇白马村大山深处的金坪窑厂,驻村干部也陪着村民吃团圆饭。席间,村支书雷兴发对村里的大学生王毅、王沛两兄弟说:“希望你们能把大学里学到的专业知识用在我们村的振兴上。只要我们在发展中有了人才支持,还怕村里发展不起来吗?”

好山好水,幸福流长

“我们的‘生态饭’越吃越香”

走进海南省白沙县牙叉镇新高峰村生态搬迁村,大红的灯笼高高挂起,崭新的春联蕴含着新年心愿。村民符国华全家围聚在一起,吃上了一顿幸福的团圆饭。

说起生活的变化,符国华欣喜地说:“房子宽敞了,现在每家每户都装着太阳能热水器,还能用燃气做饭。距离更近了,现在住的村子离县城就几公里,骑着电动车就能去县城。干活方便了,在老村,山陡路险,条件艰苦,现在路面十分平坦,干活不含糊。”

高峰村,原地处鹦哥岭腹地,位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生态核心区,是黎族老乡世代生活的地方。2020年底,为了助力国家公园建设,符国华和村里另外117户实施整村搬迁,从偏远的山区搬到了如今的小楼房里。

符国华美滋滋地说道:“还有一个最明显的感受就是收入高了。以前在老村,只靠割胶养家,每年收入2万元。现在除了割胶,村里的产业基地也能分红,每年收入6万元。”

据新高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符志明介绍,搬出大山后,“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成为他们最大的目标。

据介绍,2020年新高峰村通过“政府+企业+合作社”的发展模式,积极打造新高峰新食用菌项目基地,首期投入300万元,年分红18万元。2021年继续投入85.5万元扩建食用菌项目种植规模。

“如今,我们因地制宜做产业,除了橡胶,还探索林下经济,种植蘑菇,村民对这个产业发展也更有信心了。”符志明说,下一步将带动更多村民种植蘑菇,让村集体经济产业真正实现“村民集体干”。

“我们搬出大山就是响应国家的号召,为生态做出让步,也为子孙留下绿水青山,以后日子会越来越好。”符国华坚定地说。

头顶蓝天,环抱青山,新高峰村村民住着红梁白墙小楼房,日子越过越红火。

在山东省蒙阴县垛庄镇黄姑庵村,1月31日下午,党支部书记刘元录带领着4位村干部,来到椿树沟自然村贺红涛家,与贺红涛一家人一起吃年夜饭。

椿树沟村地处蒙山深处,海拔1001.2米,古朴的老房子大多安静地坐落在山涧水流的两旁。虽然叫椿树沟,如今这里却几乎看不到椿树,取而代之的是板栗、桃树等经济林木,这也是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多年的生态保护使这里空气清新、环境优美,植被覆盖率90%以上,是一处藏在大山深处的“世外桃源”。

近年来,椿树沟村生态文章越做越大。2021年,该村引入农商文旅体验项目,将文化元素融入生态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依托山水生态和文化资源优势,椿树沟村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2021年,椿树沟接待游客突破100余万人次。椿树沟村也成为远近为名的旅游村,富裕村。

作为返乡创业人员和村里的致富能人,2021年,贺红涛依靠经营农家乐、民宿,年纯收入达50多万元,同时,他还帮助本村7户村民办起了农家乐。

“感谢你们为村子发展所做的贡献,我们的‘生态饭’是越吃越香。”刘元录笑着对大家说,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多为美丽乡村建设献计献策,让村里的绿水青山越变越美。

除夕夜、团圆时。辞旧迎新之际,这一桌桌令人感动、意义特殊的年夜饭,承载着乡亲们对过往的铭记与感谢,更寄托着对未来的祝福与期许。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李平对此文亦有贡献)

2022年人民网记者新春走基层系列稿件:

之一:回家的路是温暖的归途

之二:就地过年,让家的温暖就在身边

之三:今夜万家灯火,他们在一线坚守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