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迎战不确定性 中国金融业“长钱”力挺实体经济
中新社北京2月24日电 (记者 王恩博)新冠疫情反复下各种不确定性有增无减,实体经济需要持续“输血供氧”,中国金融业正以“长钱”力挺。
货币信贷保持平稳增长,企业贷款利率降至改革开放40多年来最低水平……疫情发生以来,中国金融业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加大,但挑战也在不断出现。“预期转弱”压力是其中之一。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在近日举行的“平安大讲堂”活动上提醒,要稳定经济,使经济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稳定预期、改善预期。就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而言,他举例说,如果企业预期较弱,贷款需求不足,即便有关方面扩大信贷供给也无济于事。
企业预期不稳,原因之一是对发展前景看不准。会不会“吃了这顿没下顿”,成为他们的一大担忧。
中国央行披露的信息显示,金融机构正持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普惠小微企业和制造业中长期融资的支持力度,“长钱”陆续有来。2021年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1.8%,比各项贷款增速高20.2个百分点;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7.3%,普惠小微授信户数超过4400万户。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速为32.8%,快于整体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速,全年新增3643亿元(人民币,下同)。
中国财政学会政府与社会融资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安起雷表示,大数据、5G、工业互联网等方向具有明确性、前瞻性、高技术性,代表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未来与方向,证券、银行、保险等各类金融机构都在助力相关企业。“企业只要有前景、有发展动力、有高成长性,不用担心资金问题。”
企业预期不稳,还来自对风险的恐惧。作为经营风险的行业,保险业对于稳预期作用不可忽视。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秘书长商敬国表示,保险产品周期长的特点可以降低短期风险波动率,该模式决定了保险业是经济增长“稳定器”,有助于经济实现稳定快速增长,而非大起大落。“把保险市场化作用发挥好了,可以很好地稳定未来预期。”
如其所言,保险业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固风险保障同时,亦在充分发挥险资“长期资金提供者”的特点。
中国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21年,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4.5万亿元,同比增长4.1%。赔款与给付支出1.6万亿元,同比增长14.1%,金融服务能力持续加强。截至去年11月末,保险资金已通过多种方式为中国实体经济融资20.4万亿元。
“为实体经济保驾护航,就是为中国经济固本强基”,平安集团副总经理黄宝新举例说,平安产险在去年河南暴雨中赔付超31亿元,去年启动特案预赔1.2万笔,预赔金额超22亿元,为小微企业和客户解燃眉之急。此外,截至2021年末,该公司累计向实体经济投入保险资金1.23万亿元,加大了对国家重点领域、重大战略、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环节支持。
商敬国表示,中国保险行业正发挥保险资金跨周期资产配置和长周期价值防御优势,聚焦服务科技创新、“双碳”目标、乡村振兴等重大国家战略,全方位、多方面支持实体经济、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取之于实体用之于实体,这是保险行业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