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科技创新,不能不提北京,以及中关村。数据显示,2021年,北京全市研发投入强度6%左右,基础研究占比约16%;技术合同成交额首次突破7000亿元大关,同比增长近11%;中关村示范区全年总收入约8万亿元。北京连续四年蝉联施普林格·自然集团“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榜首;在《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1》榜单中位列全球第4位。

如今,中关村这片以先行先试闻名于世的热土,正不断抓住新机遇,启动新一轮改革,将改革创新的“金名片”擦得更亮。今年3月18日,中关村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动员部署会召开。

中关村科学城所在的海淀区紧密结合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推出了一系列新举措,更好地服务各类创新主体:

在这里,15个建设投资项目一次性签约落地。项目涵盖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医药健康、大数据、能源环保等数字经济和高精尖领域,为中关村科学城建设跑出加速度注入新动能。

在这里,“揭榜挂帅”付诸实践。中关村科学城推动国际国内大企业开放企业技术需求,引导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参与联合攻关,构建龙头企业带动大中小企业联合创新的生态。天智航、联影智能、利亚德、苏伊士智慧水务4家企业已对外发“榜”,征集6个创新需求。

在这里,创新发展迎来金融活水浇灌。北京银行、中关村银行、民生银行等5家金融机构发布“专精特新”领航贷、“认股权贷款”、“PE贷”、“专精特新”企业保险方案、集成电路流片费用损失保险、软件首版次质量安全责任保险、网络安全保险等一系列定制化科技金融创新产品,推动科技与金融融通发展,强化创新链、产业链和资金链的三链协同。

作为我国科技创新风向标,中关村不仅是创新热土,更是技术交易高地。不久前,2022中关村论坛系列技术交易首场活动——新技术新产品首发与供需对接专场活动举办,人工角膜、高精度传感器、“纳米刀”等10余项全球新技术新产品集中首发亮相,这场由京津冀三地科技部门共同主办的活动旨在打造三地科技协同创新的新路径,活动中各类新技术、新产品令人耳目一新。

在新一轮改革中,中关村定下了更高的目标:有利于释放科教资源创新潜力、激发创新创业主体活力、优化创新创业生态,有利于加快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有利于发挥中关村示范引领作用,引领我国未来科技创新方向,赢得国际科技竞争主动权。(经济日报 记者 杨学聪)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