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西宁4月13日电 (记者 孙睿)“建设中国首条天文科技产业链主要包括天文观测基地和天文科技产业基地建设两个板块以及配套基础设施,形成以政府引导,企业投资联合推动天文科技产业链发展的格局。”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冷湖工业园党委常务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田才让13日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表示。
海西州天文科技产业链工作安排部署会日前在青海省海西州举行,旨在建设世界级冷湖天文观测基地、全面推行产业“链长制”和项目攻坚年等决策部署,全面部署推进海西天文科技产业链工作任务。
冷湖天文观测基地位于中国柴达木盆地西北边缘的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茫崖市冷湖镇赛什腾山区域,平均海拔约4000米。2017年以来,中国科学院等科研单位合作在此开展天文台址科学监测。
海西州天文科技产业链链长、海西州委常委、秘书长李家成说,目前,清华大学、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等7家知名学府和科研机构在冷湖天文观测基地已签约落地9个望远镜项目,后续还有一批天文项目等待洽谈签约。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邓李才介绍,全球大型的现代天文台址都有一个为望远镜、观测设备和附属设施提供技术支撑的机构。有的是单一科研机构自有的(比如西班牙的拉帕尔马天文台),有的是参与天文台的大学和研究所共建的(比如位于智利的美国泛美天文台),这些技术支撑机构也会依赖当地的社会资源提供基本支撑。
“对于冷湖天文观测基地,因为设施项目来自不同的研究机构,彼此独立。因此,我认为天文基地的支撑需要一个全新的模式,这就是海西州天文科技产业链的发展目标。”邓李才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