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西宁4月21日电 题:青海金银滩“欺硬怕软”建设者:呵护高原生态成职工常态
作者 胡友军 陈洪胜 应萍 张添福
迎着高原扑面而来的风雪,驱车翻越海拔3600米的黑林垭口时,陈阳凝视着一座山峰,激动地说,“我们隧道应该掘进到这个位置了!”
高原工程建设者坚定的目光似乎可以洞穿厚厚的山体,清晰地看到如巨龙般的隧道,正在山体里遨游、延伸。
自2020年6月正式开工以来,位于青海北部的金银滩隧道对西部大开发,改善藏族聚居区民生,加强社会经济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中交一公局集团青海加西公路四标项目经理,陈阳带领团队近两年来先后战胜4次大塌方、冒顶,破解了10多次初支变形难题,用双手将隧道一米米向前艰难推进。极具挑战性的施工任务,考验的不只是项目团队的专业能力和管理水平,还有在困难面前所焕发出来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高原四月天,洞外寒风呼啸,一周前的一场大雪有十厘米厚,如今还残留着踪迹。走进洞内,顿觉得暖和了不少,陈阳和项目书记高代伟边走边商讨着当前施工进程中的难题。
“眼前极破碎、强风化的砂岩板岩层无法进行爆破施工,只能采取挖掘机一点一点抠、一斗一斗掏。”陈阳说。
目前,金银滩隧道只有1050米的总进尺,当然不是陈阳、高代伟等人满意的进度目标。但罕见的地质构造,注定了特殊复杂的岩层,无法让项目团队放开手脚、大展身手。
“打隧道,大家一向‘欺硬怕软’,”高代伟说,在高原施工,“往往急躁不得、盲干不得,只能以蚂蚁啃骨头的方式,见招拆招、稳扎稳打,有序推进。我们期望岩层一步步稳定、坚硬起来,好把耽误的工期抢回来。”
“没有技术解决不了的难题,没有干不好的品质工程。”这是陈阳内心深处的信念。他毕业于重庆,是历经一线不断锤炼、逐步成长起来的优秀带头人。遇有难题,主动担当,锐意创新,两项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及10余项省部级工法成果,凝聚着大家苦干实干巧干的智慧和心血。
海拔高斗志更高,缺氧不缺精神,在中交一公局加西公路建设团队有着别样的注解。项目绝大部分的人都在青海高原工作了10年左右,而隧道筹备建设5年来,除了上级组织正常调动,没有一名职工主动申请调离。
2021年12月,项目团队奉命支援西藏高原某项目建设,大家纷纷请缨。10多名职工在高代伟的带领下,驱车2500多公里星夜兼程28小时,不到一个月完成10多公里的便道抢建任务,被上级誉为“顾全大局、能打硬仗、值得托付”的小分队。
2022年3月,项目路面施工板块正式启动,战线一下子增加了60公里,环境更为艰苦。20余名来自内地项目的青年职工在短时间内集结就位,展现了同甘共苦、干事创业的良好“化学反应”。
“我有时在队伍后面静静地看着大家,内心有种特别的情感。大家都是普通人啊,这么难的隧道都干起来了,路面水稳层试验段不到一个月就完成了,还有什么不骄傲的呢?”参加工作已经有39个年头的高代伟,亲身经历了企业艰辛探索实践、蓬勃改革发展这段激情燃烧的漫长岁月,对现今项目团队展示的集体生产力战斗力有着深刻的感受。
“志远,回头抓紧整点种植土和牛粪羊粪,撒点草种,把隧道冒顶的那块植被恢复一下!”一次,高代伟向项目“90后”总工孙志远嘱咐。
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呵护高原生态,是当地职工常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