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为什么进入手机行业,李书福释放的信息是,吉利不仅仅是布局手机,更是布局未来科技生态圈,下一盘跨界融合、做强生态圈、打造护城河的大棋。在公开信息中,吉利此前已开始布局卫星、飞行汽车等领域。 ]

[ 一位手机行业人士对记者表示,目前头部手机厂商中,员工人数普遍超过一万,相关研发人员更是占据了50%以上。 ]

在小米、阿里、百度等科技巨头冲向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时候,一家车企却转身“跃”进手机市场。

9月28日,由李书福创办的湖北星纪时代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星纪时代”)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正式宣布进军手机领域。该项目总部落户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定位高端智能手机。

手机行业一直被视为电子消费行业中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尤其是高端市场,更是一个对品牌以及产品力要求极为苛刻的市场。此时吉利的入局是否只是一时兴起?供应链以及产品的能力是否已经准备完善?这些问题依然有待回答。

跳入手机“红海”

在一份公开资料中,李书福表示:“手机是快速迭代的随身移动终端,是电子产品市场验证及软件创新的应用载体,既能让用户尽快分享创新成果,又能把安全、可靠的一部分成果转移到汽车中应用,实现车机和手机软件技术的紧密互动。未来跨界打造用户生态链,依法构建企业护城河已成大趋势。”

但对于吉利入局手机的消息,手机行业人士褒贬不一。

“现在这个市场还敢冲进来做自有品牌,对于企业的资金实力要求很高,并且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非常高。”一手机行业人士对记者表示。

“虽然现在手机产业链较为成熟,找到贴牌的供应链并不难,比如可以直接找富士康做代工,但这只代表做出来手机不难,真正做好手机,把高端市场做成这个事情非常难。”上述手机行业人士对记者表示,目前头部手机厂商中,员工人数普遍超过一万,相关研发人员更是占据了50%以上。

但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吉利或许将从政务用手机的角度切入市场。目前华为缺位高端市场,释放的市场份额基本由苹果吃下,从安全和车机联网的角度来看,车企做手机有一定的优势。

“但也要看到,国内高端手机市场目前确实竞争非常激烈,如果仅仅靠噱头想要吃下这一市场,绝对走不远。”上述业内人士如是表示。

“从二季度的表现来看,受到华为手机缺货等因素影响,国产手机在高端市场的整体出货量并没有提升,反而下降。”Strategy Analytics高级分析师吴怡雯对记者表示,如果把高端定义为手机批发价超过600美元的手机,那 iPhone 12系列包揽了中国出货量前四的位置。而如果高端定义为手机批发价超过300美元的手机,那 iPhone 12系列也在前五名中占据了三个靠前的位置。

OPPO的一名高管在一场采访中对记者表示,抢占高端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一场马拉松,未来手机行业竞争考验的是厂商全链路的技术能力。

吉利入局手机行业背后的“更大野心”

对于为什么进入手机行业,李书福释放的信息是,吉利不仅仅是布局手机,更是布局未来科技生态圈,下一盘跨界融合、做强生态圈、打造护城河的大棋。

在公开信息中,吉利此前已开始布局卫星、飞行汽车等领域。

9月27日,吉利打造的全国首个商业化卫星工厂首星下线。据悉,吉利商业航天业务已涵盖卫星设计研发、制造、运维服务等全产业链。

“吉利将打造全球首个低轨未来出行星座,构建高精时空天地一体化PPP-RTK网,提供低时延、高精度、高可靠的厘米级精度位置信息服务,助力车辆云管理、车路协同、自动驾驶、自动泊车、低空出行等智慧出行应用。”在卫星布局上,吉利表示,将为“卫星互联网”与“车联网”、“自动驾驶”、“高精定位”等行业融合发展,提供极具竞争力、安全可信赖的解决方案与服务。

而在未来的发展方向,吉利在一份新闻稿中提到,希望构建从汽车行业陆路二维交通到飞行汽车城市空中三维出行及卫星研发、制造、应用,将全面推进未来立体出行生态圈建设。

在此次手机的签约地吉利也有相关产业投资。比如,吉利控股集团已在武汉布局路特斯汽车、车联网、车载芯片等业务。

吉利认为,随着汽车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汽车的属也不再仅仅是交通工具,开始向移动的智能终端转变,用户对汽车的智能网联需求更加强烈。同时,汽车和手机均为消费者智能生活的终端和入口,它们的交集正在不断叠加,手机可以连接车联网、卫星互联网,打造丰富的消费场景。

这样的“愿景”似乎和此前的另一家厂商乐视提出的“生态”概念有些相似。但也可以看到,目前,在跨界融合的“生态之战”上,真正成功的企业并没有多少。

犹记得当时乐视成为酷派的第一大股东后,乐视创始人贾跃亭放出豪言, 两年内,乐视+酷派要卖出1亿部,当时不少线下手机店的加盟商家都还在相信乐视的“生态化反”故事,供应商们也在期待乐视成为第二个小米。

而贾跃亭当时的另一个梦想还有乐视汽车。从结果来说,这个梦想“很贵”,“百亿”的投入之后,再提及“生态化反”的人被视为了手机圈或者汽车圈的骗子。在业内人士看来,科技的创新并不是PPT创新,对于企业来说,更多的仍需要研发的长期投入,与对核心技术的攻坚耐心。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