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近日,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从上海出坞,让大家深感振奋。航空母舰、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大型邮轮被称为造船业皇冠上的“三颗明珠”,代表全球船舶工业的最高水平。现在,首艘国产大型邮轮出坞,意味着该船的核心制造流程已经结束,后续将进行码头系泊试验、出海试航,预计今年年底完成交付。届时,中国船舶集团将成为全球唯一集齐“三颗明珠”的船企。
造大邮轮有多难?
难在邮轮之“大”。大型邮轮要经受风浪考验,要在一船空间内集成饮食起居、水电供应、排污等繁杂功能,堪比打造一座“海上城市”。首艘国产大型邮轮总吨位13.55万吨,长323.6米,拥有客房2125间,可载乘客5246人;整船零部件数量达到2500万个,相当于C919大飞机的5倍、“复兴”号高铁的13倍;全船总电缆布置长度达4200公里,相当于上海至拉萨的距离。这样庞大而又精密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综合科技水平与制造实力。
由于大型邮轮的结构特殊性、系统多样性、工艺复杂性、建造艰巨性,以及供应链的全球协同性,全球大型邮轮几乎都在欧洲建造,订单主要被意大利芬坎蒂尼集团、德国迈尔船厂、法国大西洋船厂和芬兰马萨船厂四大船企垄断,连邮轮市场规模最大的美国也造不了大型邮轮。日本三菱重工曾在这个领域交纳巨额学费,多年尝试后以失败告终,宣布不再涉足10万吨以上的大型邮轮建造业务。
这么难,为啥要造?
中国是世界最大造船国,大邮轮是中国由全球造船大国向造船强国迈进的重要标志之一。迎难而上造大邮轮,既是立足长远满足中国造船业转型升级的需求,也是脚踏实地对中国制造实力和中国市场潜力的把握。
2006年至2019年是中国邮轮市场黄金发展期,年均增长率52%,中国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邮轮市场。上海作为中国邮轮产业中心跻身全球五大邮轮母港方阵,并稳居亚洲邮轮母港之首。
自2016年启动大型邮轮项目论证以来,我国通过引进消化和自主创新,用6年多的时间填补了大型邮轮建造的多项技术空白,相继攻克了重量控制、安全返港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目前已形成上千项科研成果。
在大型邮轮建造中,我们一方面充分发挥中国造船大国和巨大市场的优势,另一方面也坚持开放合作、融入世界邮轮产业分工体系。这种开放、合作、共赢的发展新模式,让中国继德国、法国、意大利、芬兰之后,成为全球第5个有能力建造大型邮轮的国家。
国产大邮轮将开启怎样的未来?
邮轮产业被誉为“漂浮在黄金水道上的黄金产业”,产业链长、带动性强、影响力大、覆盖面广、国际化程度高,乘数效应达1∶14,属万亿元级产业。有相关行业分析报告预测:到2035年,邮轮对中国的总体经济贡献将达到总产出5317亿元,总就业人数46.2万人,总薪酬1236亿元。
不久,我们就可以乘坐国产大型邮轮旅行了。这艘巨轮,将成为中国构建本土邮轮生态体系、并向产业链高端突破的标志,也将成为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海上丝路新载体。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佘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