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部日前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制定印发《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规划(2023—2030年)》。这是我国首部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规划,为全面推进现代设施农业建设提供了重要指南。
需求日盛势在必行
当前,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加快升级,食物消费需求日益多元。在耕地和水资源趋紧的背景下,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势在必行。一方面,通过提高单位产出效率来突破资源环境制约,极大拓展农业生产的可能性边界;另一方面,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标准化、设施化、集约化、智能化水平,为农业强国建设加速助力。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保障粮食、油料等大宗农产品供给的基础上,用剩余资源来满足14亿多人每年9700多万吨肉、3400多万吨蛋、5900多万吨奶、近6亿吨菜、7100多万吨水产品的消费量,最可行的路子就是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说。
《规划》明确建设以节能宜机为主的现代设施种植业、以高效集约为主的现代设施畜牧业、以生态健康养殖为主的现代设施渔业、以仓储保鲜和烘干为主的现代物流设施等4方面重点任务;部署实施现代设施农业提升、戈壁盐碱地现代设施种植建设、现代设施集约化育苗(秧)建设、高效节地设施畜牧建设、智能化养殖渔场建设、冷链物流和烘干设施建设六大工程。
按照《规划》,到2030年,我国现代设施农业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区域布局更加合理,设施蔬菜产量占比提高到40%,畜牧养殖规模化率达到83%,设施渔业养殖水产品产量占比达到60%,设施农业机械化率与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达到60%和70%。
有力有序补齐短板
近年来,我国设施农业建设成效明显,在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增收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面临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的挑战,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一定差距。
《规划》提出,总量不足与设施落后并存、绿色转型任务较重、集约生产有待加强、配套服务较为滞后、要素保障支撑不足是新阶段推动现代设施农业高质量发展亟待破解的难题。
“设施种植重点在补短板、提高生产效率,设施畜牧重点在优结构、提高规模化率,设施渔业重点在转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关键都在提升效率。”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春江认为,信息感知、角色管理、硬件装备以及服务平台是现代设施农业的体系支撑,通过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金融,将信息科技与工业技术引流到农业,是补齐现代设施农业短板的重点方向。
针对设施种植领域存在的老旧设施占比高、科技创新不完善、产业链条有弱项等问题,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刘莉华表示,将以统筹强化粮食与“菜篮子”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为目标,重点推进传统优势产区老旧设施改造、非耕地现代化设施种植开发、大中城市设施种植标准化示范和区域集约化育苗(秧)中心建设等任务。
在推动现代设施畜牧建设方面,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副局长陈光华表示,下一步,要以提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畜禽生产力为导向,大力发展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智能化养殖,形成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调控有效的设施畜牧业发展新格局。
设施农业前期一次性投资大,风险较高,离不开金融保险的有力保障。《规划》提出,要拓宽资金筹措渠道,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完善金融保险支持等政策措施,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引领作用,引导各类经营主体扩大有效投资。同时,要创新投融资模式,如鼓励大型企业参与承建、探索设立设施农业发展基金等形成资金投入合力,提升资金使用效益。
示范引领强化落实
通过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各地现代设施农业发展已形成一批特色经验做法。山东在设施农业品种培育上聚力攻关,实施农业良种工程、畜禽遗传改良计划和水产种业扶优行动,种子国产化率提高到80%以上;上海发挥都市现代农业优势,建设近万亩无人农场和36个果蔬“机器换人”基地,绿叶菜自给率达80%;江西把大棚蔬菜、肉牛、家禽等纳入省级地方特色保险补贴范围,去年招商引资设施农业项目594个、投资额达405亿元;甘肃充分挖掘戈壁荒漠等非耕地潜力,发展设施农业40万亩,相当于增加了近100万亩露地种植。
现代设施农业具有类型不同、区域多样、产品多元的特点,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至关重要。对此,《规划》提出,要积极推广展示现代设施农业建设的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发掘各地推进设施农业的经验做法,总结推介一批差异化、特色化案例,以点带面引领整体提升。与此同时,强化政策扶持与投入保障、科技支撑、产销衔接以及主体培育,切实推动各项措施落地见效。
“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只有适合当地的环境和资源才能获得最大效益,一些技术和经验做法可以借鉴,但不能不考虑环境和资源特点完全照搬。”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农业大学教授李天来表示,推动现代设施农业绿色发展,要把握低能耗、低成本、生态安全、高效高产的内涵,认准方向,因地制宜。(经济日报记者 纪文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