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左:改造前闲置的大曹庄小学教学楼。

右:在改造后的幸福院里,村中老人指导孩子们画画。受访者供图

编者按: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不少农村孩子随父母进城读书,农村闲置校舍何去何从?本期专题聚焦山东省成武县盘活闲置校舍的暖心实践:昔日书声琅琅的课堂,化身幸福院,托起老人孩子的欢声笑语;旧日操场廊道,转为医养结合、文化服务的惠民空间……这些探索不仅破解了资源浪费难题,更开拓了闲置校舍服务乡村的多元价值,精准呼应“一老一小”民生需求。

尽管已过去多年,72岁的徐伯明依然能清晰地记起村小最初的模样。在山东省成武县苟村集镇大曹庄村,对于上了年纪的村民来说,大曹庄小学曾是地标般的存在:红瓦铺顶,白灰抹墙,一排排规整的教室被砖墙拱卫着,木制的窗棂刷着绿色的油漆;上课铃声响过,孩子们的琅琅书声漫向四周田野,让正干着农活的父母听着格外安心。

这些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随父母进城读书。2017年,大曹庄小学也送走了自己的最后一批学生。时不时地,徐伯明会很怀念过去孩子们背着书包、成群结队嬉笑打闹的场景。“那会儿多热闹!”他感慨道,“村小闲置后,院子就荒废了,看着心疼。”

在苟村集镇,这样的闲置村小共有9所。它们散落在大曹庄村、赵瓦屋村、吕庄村等村庄。一些校舍屋顶渗漏,墙皮剥落,水电线路老化,建筑在闲置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败。与此同时,另一种寂寥正在乡村蔓延。这座鲁西南乡镇全镇人口共3.9万人,其中60周岁以上老年人近6000人,留守老人吃饭难、看病难、精神空虚等问题日益浮现。面对校舍资源闲置与农村养老服务短缺,苟村集镇决定将两个难题合并思考,由此开启了大曹庄小学“重生”为养老综合设施的新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