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解放日报
■钱婷婷 周颖
(相关资料图)
今年“双11”期间,电商平台引入元宇宙概念,让消费者创造数字分身,通过手机指引虚拟人物在“3D城市”里边逛街、边购物。这一“由实入虚”的探索,会对传统网络消费中的“人、货、场”等关键因素产生怎样的影响?数字化时代,消费生态将如何迭代与变局?
从“商品塑造消费者”到“媒介塑造消费者”——
由法国学者安东尼·加卢佐撰写的《制造消费者:消费主义全球史》一书,试图通过对消费主义变迁史的深度解读,来构建兼顾深度与可读性的消费认知图谱。透过丰富详实的史料,加上日常化的案例与大众化的视角,可以进一步窥探消费需求是如何从“商品塑造”引向“媒介塑造”的。
在传统的商业社会,商家最大的成就是用商品来塑造人群。后来,媒介通过“想象社群”描摹幸福生活的消费图谱,为消费者架构起一个美好生活的憧憬。在这一流动、开放的消费社会中,人们对自我身份的确立与自身存在意义的追寻,不再遵从传统社群“职业—收入”的狭窄框架,而是通过市场及媒介生产的多种体验和产品品质得以彰显。
其间,媒介发挥着“人”和“物”的链接桥梁作用,处处有“媒介化的消费”和“消费中的媒介”,进而在情感、社交和道德关系中搭建消费环境、改变消费行为、重塑消费群体。
从“功能消费”到“体验消费”——
透过“功能消费”到“体验消费”的历史性转变,可以看到消费文化的深层次变迁:从注重功能到追求精神,从看重品质到审美表达,从满足基本需要到希望获得内心体验,从保持从众到追求出众。
在互联网时代,体验消费让消费者进一步“关注自我”:消费不仅仅是自我满足,而更多的是自我人设与社会圈层的架构。比如,一件商品之所以有价值,恰恰是因为消费者获得了更多关于该商品的新体验。这种感知被网络社群中的多数人购买和分享,成为自我参与并深度解读世界的符号。
可以推测,互联网时代的消费文化将有两个转型:一是更加注重人的情感体验和个性表达;二是更加注重消费中的社群融入和社会关系。由此,萌宠互动、汉服体验馆、电竞酒店等一大批以体验为主的新业态,正在吸引更多有志向的消费者成为有胆魄的创业者。
从“制造消费者”到“消费者制造”——
网络时代的消费者通过把当代人特有的自主性、意义感、主观性、专属感赋能在商品上,通过商品提供的符号资源不断构建、重塑自己。市场开始让商品生产者针对不同消费社群的个性体验而生产、销售商品,直播经济、“种草经济”、元宇宙超市等成为不少线上消费的新选择。
从被制造消费到主动建构消费意义,正是互联网时代新消费的真正内涵。人们在创造“自产自销式”经济形态之时,不断向网络消费市场更深处遨游;人们不仅是单纯的消费者,还有更多机会成为内容的原创者、品牌的共建者,创造更可持续的共生系统。
从“人找货”到“货找人”——
据统计,2021年度全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42.3万亿元,同比增速19.6%;全国网上零售额13.09万亿元,同比增速14.1%。互联网时代已经构建出一种较为完善的“人、货、场”关系,成为广受关注的新业态。
在传统的购物环境里,购物逻辑是“人找货”,即先有需求再有购买。随着竞争加剧以及社交电商的出现,购物逻辑正在变成“货找人”。电商平台通过算法精准推送给目标人群,从满足需求到创造需求,从搜索电商跨越到推荐电商。
新消费时代,企业需要构建新的生态系统,由原有的“人、货、场”三要素生态变为“人、货、场、数”四要素生态,以技术驱动为核心,基于有效的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实现“人通、货通、场通、数通”。由此,数据对于企业生态运转与完善变得越来越重要,包括人群洞察、货物快速送达、线上与线下场景打通等。
现代营销集大成者菲利普·科特勒说:“营销并不是以精明的方式兜售自己的产品或服务,而是一门创造真正顾客价值的艺术。”在数字化时代,技术赋能营销必将成为下一个风口、下一门艺术。这是一场体验变革,互联网消费将变得更加智能化、人性化、个性化。
(作者分别为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EMBA项目学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