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王曦煜


(资料图片)

“杭州应该看到更多像彭清林那样的青年,好的城市就像森林,应该各种青年都有。”浙大城市学院校长,城市大脑研究院院长罗卫东这样说。

27日,浙大城市学院城市大脑研究院主办了“看见青年 理解城市”——2023数字城市新青年学术论坛,论坛聚焦青年和城市的话题。

就在一天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强调:充分激发广大青年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挺膺担当。

青年有担当,城市共成长,27日的论坛上,潮新闻记者现场直击杭州青年说。

青年

“我尝试着将甲骨文这种古老的文化以及其中蕴含的情感,以新媒体这样现代化的方式来展现,在交流传承中为新一代青年带来快乐或者是力量、鼓舞、安宁,这也是国学的力量。”这是汉字文化推广自媒体人李莹,向听众分享研究和传播甲骨文的乐趣。

27日上午,来自科技、文创、自媒体、新兴行业等不同领域的6位青年,围绕“看见青年 理解城市”这一主题,用青年的视角,讲述了他们各自的故事和感触。

其中,2050自愿者、PINGIC拼格创始人刘志良提出“科技赋予文化新生”,他表示“我们的文化需要被使用,而不只是存放在博物馆或展览馆。城市就是容器,包含了多种文化,这些文化应该被看见。保持青少年对美的认知。”

浙大城市学院医学院青年学者,美国护理科学院Fellow曾迎春,讲述了她从城市的旁观者向参与者的转变。她说,青年和城市是一种双向选择,我选择这个城市,肯定是遵从自己的内心。

家政培训师刘宇婷说得坦陈,从刚入行的“畏惧”和内心拒绝,到她与老人之间的互相温暖与陪伴,她用一个个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和温暖的讲述,赢得现场一片掌声。她说,“我很幸运,来到杭州,我在这里得到了很多的帮助,我也会在这里找到自己理想的生活。”

而杭州城市大脑技术与服务有限公司研发总监曹伟,谈到城市的发展如同人的成长,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烦恼,即“城市病”。他认为,城市大脑正是为了解决“城市病”而生,这些年也在切实地改变杭州人的生活。

青年导演、自在影像创始人苏家铭,分享了公益影片制作故事。在甘肃拍摄净水计划,用VR技术制作自闭症体验主题影片,青年可以成为记录美好故事,凝聚向善力量的那个人,“让有温度的影像链接生命”。

活动现场,数位特邀“青年观察员”全程参与点评。

城市大脑研究院院长助理刘靖表示,杭州对青年、新业态的有很好的包容,所以会有这么多青年选择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设计师任天表示,青年可以成为城乡纽带。花更多时间去“内观”,拥有内生动力。

浙江之声评论员袁奇翔认为,青年人要靠自己奋斗,结合时代与城市的需求来实现自己的梦想。

潮闻天下传媒创意设计中心主任徐洁表示,青年和城市最理想的关系是先双向奔赴,再互相成就,不管干哪一行,喜欢是一切付出的前提。

听了分享,现场的浙大城市学院学生胡宏伟表示,我在他们身上看到青年和杭州这座城市的无限可能,我想以后能找杭州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当天到现场的还有更年轻的一个群体,就是浙大城市学院附属高级中学——杭州市源清中学的高三毕业生。学生徐瑞阳表示,“我看过李莹老师的抖音视频,今天看到真人很兴奋, 我想以后和她一样搞研究。”

城市

听过青年说过他们各自的精彩生活,下午,潮新闻记者又直击了城市大脑研究院新青年学术论坛上思想的交锋。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原院长、教授沈卫星表示,我们之所以研究青年和城市,是我们这个时代决定的,这是时代的命题。城市催生新的青年群体,而青年群体又反哺城市,这个话题的研究对杭州这样的城市很有价值。

他表示,我们现在经常说城市友好,对青年友好,怎么理解,我认为,城市要让青年奋斗,给他们上升的空间,但同时也要让青年松弛,有生活的趣味。

浙江大学社会学系人类学研究所百人计划研究员、德国学者Philipp Demgenski在论坛上分享了他在山东青岛一个老城区改造调查的亲历故事。他说老城区改造后,往往变成青年向往的地方。

Philipp Demgenski当时租住了这个小区的老房子,感受老社区的生活。

他说,法国思想家米绍尔提过,观察城市的角度,一是鸟瞰角度,一是漫游者的角度,当你融入这个城市的时候,你的位置就发生变化,你就会对这个城市和自己,都有更清晰的认知,“很多青年,就是在寻找自己的位置。”

论坛上,城市大脑研究院青年领航学者王翔带来一份《看见青年:当代中国都市青年发展研究报告》。

这份研究报告他们团队做了三个月,去了国内很多城市,研究了很多青年状态。

他说做这个研究,就是想看看我们的城市,有没有满足青年的所思、所忧和所盼的问题。

有很多青年给王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有个北京的青年说,北京西直门的那个地铁站,有个很长很长的下坡,他就是在那里接到了入职通知,从那个下坡开始,他的人生走上了上坡路。

对于城市,青年最关心什么,问卷调查中,排第一的是生活成本和房价。

而让王翔意外的是,青年对自己的标签排第一的不是内卷也不是躺平,而是进步和幸福。“我们青年还是很积极阳光的。”

同样来自城市大脑研究院青年领航学者的金苍宏带来了城市大脑之问:能否用今天城市所需自然资源的10%就支撑城市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他说,从2016年开始,最近6年杭州市常住人口增长高达34.7%,我们的城市在做政策的时候,要看到主体人群的需求,也要看到那些潜在人口的需求。

说到城市的发展,浙江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社会系主任赵鼎新教授在论坛上表示,城市起源于“城”与“市”这两个功能的融合发展。

中国从秦朝以来的城市一般是“城”大,“市”小,也就是政治、军事功能更强大,而市场、社会功能更弱小。

在宋以后,有了一个突变,“市”的功能变大了,“城”的功能变小一些。与此同时,欧洲国家也出现了很大的转变,在西罗马垮台以后,欧洲城市的商业阶层兴起,城市成了商人利益和权力得以保护和发展的地方。

文艺复兴以后,城市是欧洲思想、艺术、大学等等各种创造的源泉,这也为后来欧美国家的资本主义扩展奠定了基础。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城市发展,更多的是以“城”主导的发展,城市的发展,只有把“市”的功能做大,才能对青年有更大的吸引力。

最后,对于青年学者的研究而言,赵鼎新认为好的社会科学研究一方面不能离“常识”太远,另一方面则建议更化配方为描述,不要急着去给答案、对策。

在对谈环节,浙大城市学院的青年学者黄镇、张义修、访问学者陈茁和赵鼎新教授、Philipp Demgenski研究员和方洁教授等人,就青年和城市的关联交换了意见。

浙大城市学院校长,城市大脑研究院院长罗卫东最后表示,今天的论坛只是个开局,作为一个理解城市、看到青年的开始,我们看到青年,看到人的需求,才能把城市发展好,这是个有张力和包容性的话题,我们城市大脑也会在这方面做长足的努力。

森林

当天论坛中,潮新闻记者专访了浙大城市学院校长,城市大脑研究院院长罗卫东。

说起办这个论坛的初心,罗卫东说,这些年杭州的变化大家有目共睹,杭州是全国吸引青年人才的第一方阵城市,为什么杭州能吸引青年,青年又会给杭州带来什么,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他说,在我看来,杭州对青年很大的吸引力是友好,杭州是个很友好的城市,这里的文化气息和经济发展很合拍,古老的气韵和新生的事物很融洽,同时压力可能不像北上广那么大,但发展空间也很广。

“我们总说,城市和青年最好的状态是双向奔赴,但怎么奔赴呢,我们杭州有很多人才引进的政策,有各种补贴,但这还不够,我们不仅要吸引人才,也需要那些暂时还不算人才的青年。我觉得杭州应该从人才吸引时代走向人口聚集时代,比如现在杭州在做的蓝领公寓等项目就是往这个方向走。”

罗卫东说起最近杭州很热的跳桥救人的小哥彭清林,“这位小哥算不算人才,从硬指标上可能不算,但他优秀吗,当然优秀,如果不是这次救人,他可能就是杭州千千万万普通的小哥中的一位,我们看不到他。我们杭州就应该看到更多的彭清林,给他们更多的发展上升空间。我们论坛之所以取名叫看见青年,理解城市,就是希望看到更多我们忽视的青年群体,也理解城市发展的不易。”

他说,很高兴看到杭州这次奖励小哥的不仅仅是钱和荣誉,还有和平台一起给他争取上大学的机会,“给青年自我发展的机会,给他鱼竿,而不是鱼。”

罗卫东说,最好的城市就像森林,要包容,有的青年是人才,就像大树,有的呢,是灌木或者花花草草,这又有什么关系,森林是要有机多元的,要包容不同的青年,也要给小树长成参天大树的土壤和天空。

在接受潮新闻记者专访时,王翔也提到,据他在多个城市的观察,杭州在人才引进方面的政策可以说是天花板级别的了,但还是希望有更多元灵活的政策,支持青年对未来的不同期许。

金苍宏对潮新闻记者表示,参加论坛最大的感触就是,我们平时做的数据可能是理性和直观的,但是人是活生生的,是感性和复杂的,冰冷的数据应该加入人性的温暖,才能更好得为各种政策提供支持。

潮新闻记者在论坛上看到了青年的朝气,也看到杭州这个城市在与青年共生发展上做出的努力,未来,杭州或许将成为青年和城市如何联结发展的精彩样本,我们共同期待这一天。

“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