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小孩子都知道的道理,银行怎么就领悟不了,还是说一旦认错了,后果可能比现在还要更严重?
提及银行业,不论是国有银行还是大型股份制银行,老百姓都是百分百的信任,要不然也不敢把自己的血汗钱给存进去。
大家的初衷都很简单,就是希望自己的资金可以在银行里实现保值增值。
(相关资料图)
抛开定期存款不谈,最近大家都比较关心理财产品亏损的问题,我觉得是时候对银行进行一些灵魂的质问了。
银行作为金融行业的排头兵,在理财方面肯定要比普通老百姓更专业,简单给大家举个例子,了解一下理财产品的运作模式。
一般来说,市场上只要有资金需求,第一时间就是想到银行,银行这里又汇集了来自四面八方的资金,经过银行的运作,便到达了迫切需要资金的项目上。
等到项目落地,资金回流和分红,银行拿回了本金和利息,扣除一部分费用,剩下的按照约定分给投资者,如此往复。
这本就是一种三赢的局面,一直以来银行业也都是这么操作,所以早年间大家也很少听到理财产品亏损的消息,甚至没有达到预期收益率的情况都不多。
资产新规出台以后,银行对于理财产品的口风开始出现了180度大转弯,明确表示现在的理财产品都是净值型产品,非保本浮动收益,也就是说收益没有保证,本金也存在风险。
要是银行从上到下,一直给客户灌输这样的投资理念和思维方式,我想今天也不会这么被动,之所以现在被客户诟病,银行在这三件事情难辞其咎。
第一,表面一套,背后一套。
现在很多的银行员工,都变成了“两面派”,可能也是被逼无奈,毕竟都是为了工作,但是这样下去早晚会出问题。
比如,员工在监控底下义正言辞向客户阐明了理财产品的风险性,看客户有点动摇,私底下又拉着客户说,这款理财产品特别稳,可以放心购买,并且拿出之前的历史业绩来佐证。
这就是很多理财经理的工作状态,监控下的说辞是为了自我保护,监控外的说辞是为了提升业绩,银行独有的考核机制,让他们两头都得顾。
可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现在理财产品亏成这样,客户来讨要说法,银行会拿出录像视频,并宣称已经告知了风险,让客户有苦难言。
第二,趋利避害的营销模式。
以前的理财产品都比较稳健,一方面是因为有相应的监管要求,另一方面是产品比较单一,都是经过了长时间的市场检验。
而现在金融市场产品太多了,就算你是一家银行的忠实客户,经常购买理财产品,也没办法区分清楚银行到底有多少种产品,风险等级又是怎么样。
客户在投资抉择的时候,大部分都是取决于理财经理的营销,听他们给我们言简意赅的介绍,然后再下决定。
可是,咱们和理财经理沟通的时间毕竟有限,也许是理财经理专门挑好的一方面说,也许是时间不够没有完全阐述清楚。
总之,没有哪个客户会真正把理财产品的说明书从头到尾看一遍,客户选择相信理财经理,可是到头来后果却只能自己负责。
第三,只讲客观原因,不找自身问题。
自己的钱出现了亏损,特别是本金都有影响的时候,客户着急完全是可以理解,他们通过各种渠道来咨询,也是希望得到一些官方的准确答复。
不过,目前的情况大家也都知道,银行只会用那几个理由来搪塞,什么债券市场波动,理财产品没到期之前还会涨回来等等,不会提一点自己的问题。
甚至有一些理财经理非常傲慢,直接告诉客户理财产品就是这样,亏了也是正常情况,让他们该干嘛干嘛去。
对于这样的理财经理,大家还是趁早换一个比较好。
现在理财产品亏损已经是既定事实,银行再逃避也没有用,应该拿出点实际行动和诚意。
我觉得银行目前还有三件事可以做:
第一,审查一下资金真的是投资于低风险市场吗?
第二,遇上市场波动的时候,有没有主动调整?
第三,自己的员工管理到位了没有?
这一次,希望银行可以把客户真正想了解的信息公布出来,低下自己高傲的头颅,因为没有客户,银行啥也不是。
(感谢您的关注,我是金融圈小大佬,期待您的咨询和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