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符合《废钢铁加工行业准入条件》企业名单(第十批)名单,共计143家。截至目前,已公告的废钢铁加工准入企业共有10批705家,年加工能力已经达到1.6亿吨至1.7亿吨,2021年加工量接近1亿吨,占社会废钢总量的一半以上,基本上建立了废钢铁加工配送体系,形成了“回收—加工—利用”的废钢铁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
(资料图片)
业内人士表示,废钢铁是钢铁工业主要的铁素原料之一,是可以大量代替铁矿石的再生资源。做好废钢资源的利用,可以达到减少对铁矿石的依赖和减少碳排放的效果,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
中国废钢铁应用协会负责人表示,用废钢铁炼1吨钢可节约1.6吨左右的铁精粉,并可节约350千克标煤,1.7吨新水,相应减少排放1.6吨二氧化碳,3吨废渣,节能环保意义重大。
与此同时,在《废钢铁加工行业准入条件》的引导下,废钢行业也向着规范化的方向快速发展,废钢资源逐渐向准入条件企业集中,规范加工后分级分质流向规范钢铁企业,钢铁行业炼钢的废钢利用量大幅提高,废钢比稳步提升。
数据显示,2021年废钢比达到了十年来最高的21.9%,比“十二五”末仅有10%左右的水平实现翻番,废钢铁资源利用水平实现了新的突破,为我国钢铁行业转型升级、节能降碳提供了资源保障。
根据中国废钢铁应用协会测算,到2025年,我国废钢铁资源量将达到3亿吨至3.2亿吨,到2030年,我国废钢铁资源量将超过3.5亿吨。届时,我国钢铁工业的原料结构将会发生巨大变化。
“为保障钢铁生产的原料供应,废钢产业必须加快升级并实现一体化发展,和回收、拆解、应用(钢铁、铸造)等企业的通力合作,实现与钢铁工业同步一体化发展。”中国废钢铁应用协会负责人表示。
与此同时,近年来,废钢产业在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方面发展迅猛。一些企业自主开发了信息化管理系统,并与物流平台进行对接,实现商流、物流、资金流、票据流、信息流的“五流合一”,对废钢铁的回收、加工、物流、交易过程实现智慧化、可视化、透明化管理,运用区块链等先进技术,对交易的真实性进行保障。
一些企业自主研发了废钢智能判级系统,利用机器视觉对废钢车辆卸料过程进行实施感知,逐层采样,通过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在卸货的过程中进行单层判级和整车判级,智能识别出尺寸不达标的废钢、杂质、异物等,并对爆炸物品、密闭容器等危险物品做出预警。
一些废钢铁加工基地还建成了绿色化、智慧化工厂,以智慧制造和数字化转型升级,实现关键加工环节的少人化甚至无人化,提高了基地的本质安全和本质环保。
“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钢铁的支撑,中国钢铁离不开废钢的保障,在行业准入工作日趋完善,准入企业队伍日益壮大的态势下,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废钢铁将为新时代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中国废钢铁应用协会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