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 即将下树的刺梨鲜果。 (资料图片)
? 贵州积极推进刺梨产业与旅游融合发展,刺梨园成了打卡点。图为盘州市盘关镇村民身着民族服装采摘刺梨,供游客拍照。 (资料图片)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该如何充分发挥农村特色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在贵州,刺梨这一过去生长在深山的野果子,就逐步壮大成促进百姓增收的“致富果”。数据显示,通过全产业链培育壮大刺梨产业,2019年以来,贵州刺梨综合产值从36.98亿元增加至150.8亿元,增长率连续4年超过35%。小小刺梨的产业化之路是什么样的?
提到刺梨,可能很多人会感到陌生。其实,这一过去生长在深山的小野果,已在贵州省逐步壮大成百亿级产业。特别是随着人们对于健康需求的不断增强,凭借维生素C含量在果蔬中“傲视群雄”,刺梨产品销量在去年底出现小高潮。
贵州是如何做到的?经济日报记者调查发现,为推进乡村振兴,充分发挥农业农村特色资源优势,贵州充分利用刺梨资源丰富的特点,近年来努力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围绕“统一公共品牌、统一功效研究、统一系列标准”,持续打造优质产品、培育龙头企业、壮大产业规模,全产业链培育壮大刺梨产业。2022年,贵州刺梨综合产值达150.8亿元,小小刺梨渐成气候,逐渐成为当地人的“致富果”。
走出深山不容易
立春时节,空气中夹杂着丝丝寒意。在贵州省龙里县谷脚镇茶香村的大小山头上,随处可见管护刺梨的村民。
茶香村是远近闻名的“刺梨沟”,也是龙里县乃至贵州省最早大规模种植刺梨的乡村之一,目前种植面积达到2.1万亩。茶香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兰江告诉记者,该村依靠种植刺梨,实现从“穷沟沟”到“金窝窝”的蝶变,所产刺梨鲜果统一销售给县里的加工企业,去年虽受天气影响减产,但村民人均纯收入仍达到1.5万余元。
野生刺梨主要分布于贵州。长期以来,刺梨被认为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医用价值,贵州民间谚语中就有“刺梨上市,太医无事”的说法。
曾有研究发现,野生刺梨果实的维C含量在每100克刺梨果肉中可达1980毫克至3750毫克,远远高于其他果蔬。
如何把野果子变成产业,贵州很早就展开了探索。1951年8月,从事野生刺梨加工的国营青岩酒厂成立,其主打产品花溪刺梨糯米酒一度走出国门。上世纪80年代,贵州相继出现了七八家刺梨饮料企业,刺梨饮料更是作为指定产品走进汉城奥运会,但终究没能大规模发展起来。
实现规模化种植,首先要解决品种问题。从上大学起便一心扑在野生刺梨人工驯化、优良品种选育和优质丰产技术体系构建的贵州大学教授樊卫国告诉记者,“野生刺梨果实病虫害率比较高,成熟期也都不一样,要成规模种植必须经过人工驯化”。因为这个原因,贵州刺梨加工长期处于小作坊阶段,只能用以泡酒,制作刺梨干、刺梨膏等简单产品,销售情况时好时坏。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樊卫国带领团队,从贵州各地收集了400多份野生刺梨进行人工栽培驯化、品质分析鉴定和优良品种的选育,结果一个都没有选出来。1992年到2000年8年多,面对一次次失败,30多人的团队最终只剩下樊卫国一个人还在坚持,“搞育种和栽培的时间太漫长了,很多人耐不住这种寂寞”。
没有人,樊卫国自己动手挖地除草;缺乏研究经费,自制植物性农药防控病虫。功夫不负有心人,到2009年,他终于成功选育出4个刺梨优良新品种,其中“贵农5号”“贵农7号”目前在贵州省内栽培面积达95%左右。
2012年,龙里被命名为“中国刺梨之乡”,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龙里刺梨”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贵州刺梨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随着新一轮退耕还林的推进,贵州在六盘水、毕节、黔南等地大规模推广刺梨种植。目前,刺梨在贵州省内的种植面积达210万亩,2022年实现鲜果产量30万吨。
与种植规模同步提升的是刺梨加工能力。目前,贵州以刺梨产品为主的生产加工企业78家,其中规上企业30家,刺梨鲜果加工能力约32万吨。恒力源、山王果、初好等刺梨加工企业先后被认定为贵州省绿色工厂、智慧工厂、专精特新企业。
贵州还引进广药集团、国药集团、娃哈哈、好彩头等一批优强企业,带动提升刺梨深加工能力,打造出了拳头产品、超级单品。如广药集团以“王老吉”品牌赋能,2019年开发的“刺柠吉”,投产当年销售收入过1亿元,2020年销售收入超5亿元,2022年的销售额预计达12亿元。
随着加工能力、品牌影响力的提升,贵州刺梨企业的生产模式与营销方式正发生革命性变化——从简单的代加工到合作开发,从单一的鲜果压榨到扩大深加工产品种类,从专业化分工到多方共建产业生态,刺梨产业在实现资源共享、转型发展、互补共赢的道路上不断探索。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上半年,贵州从事刺梨产品流通销售的市场主体303家,105家市场主体注册商标765件;刺梨产品省外销售占比约65%。
刺梨产业的快速发展,为贵州省如期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接续推进乡村振兴作出了重要贡献。以六盘水市水城区为例,其刺梨种植面积达40.3万亩,2022年刺梨产业实现总产值3.5亿元,加工产品完成销售额2.3亿元;16.2万农民从中受益,刺梨种植农户户均增收4万余元。漫山的刺梨成了群众的“幸福不动产”和“绿色提款机”。
产业化仍处起步阶段
走进贵州省龙里县高新技术产业园内的恒力源天然生物科技公司生产车间,只见自动化生产线忙个不停,杀菌、罐装……经过10多道工序后,原汁、饮料等产品源源不断通过传送带抵达包装车间。
“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日益重视,刺梨产品愈发受到消费者喜爱。”贵州恒力源实业集团常务副总经理林建告诉记者,他们公司去年完成销售额8000多万元,刺梨原汁、刺梨口服液等产品的销量实现较快增长;还加强与省外企业合作,共同打造新产品,拓展了刺梨产品的市场。
贵州洋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则充分发挥“广东企业+贵州资源”“广东市场+贵州产品”“广东总部+贵州基地”“广东研发+贵州制造”优势,创办千优谷刺梨品牌,利用恒力源公司提供的原汁,打造了饮料、原汁等常规刺梨产品以及刺梨维C片、刺梨嫩肤面膜等系列精品,得到了广东等地消费者的积极回应。“我们团队目前已经推动贵州刺梨产品陆续进驻全国龙头商超、主流电商平台,更多融入大众生活。”千优谷刺梨品牌创始人廖丹妮说。
虽然发展态势迅猛,但是贵州刺梨产业总体仍处于政府引导的起步阶段,种植、加工、品牌及市场推广等方面均存在亟待破解的难题。多家刺梨加工企业负责人认为,未来刺梨产品市场可能出现产能过剩。
这种压力和担忧,一方面来自迅速增长的刺梨鲜果产量。截至2022年,贵州刺梨的种植面积已达210万亩,目前进入产果期的有126.3万亩,其中72.6万亩进入盛果期。相关人士测算,即使在种植面积不再增加的情况下,鲜果产量预计在短期内也将增加两三倍。
“如果刺梨管护得当,鲜果产量增长幅度甚至更大,不仅现有加工能力难以消化掉,所生产的产品市场也无法消纳。”龙里县刺梨产业发展中心主任魏明艳认为。
贵州初好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廖丽婷则担心,如果产品销售不畅,刺梨加工企业原汁库存较多、收购鲜果不积极,会传导到上游影响农户管护、采摘积极性,进而伤及产业发展根本。
作为贵州最早从事刺梨榨汁的企业之一,恒力源公司每年拿出1000万元收购刺梨鲜果,但因销售情况不佳,前几年均处于亏损状态,无法消纳全部鲜果。龙里县提供的一份材料显示,受刺梨鲜果收购价格波动影响,当地部分农民种植刺梨的信心受到一定影响,一些农户对刺梨后续管护重视度不够,导致虫果、烂果问题出现,部分地区刺梨病虫果的比例高达60%。
压力的另一方面则来自科研不强、品牌不响等因素综合作用导致的产品同质化情况较为严重,市场拓展不足。
作为刺梨加工企业,恒力源公司一直希望在新品研发上取得突破,取得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优势,投入了不少人力物力,但均未取得理想效果。“我们虽然与省内外的科研机构联合开展了系列合作,但对刺梨功效的研究进入一个瓶颈期。”林建告诉记者。
自1987年大学毕业就从事刺梨研究的贵州大学酿酒与食品工程学院副院长、贵州省刺梨产业研究院院长谭书明认为,贵州对刺梨的研究在前期取得了可喜成果,但目前研究基础仍很薄弱,科研仪器不够先进,专职科研人员严重不足,“在产业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上均很欠缺,无法对产业发展形成有力支撑”。
此外,贵州刺梨的品牌影响力虽在持续扩大,但总体来看仍未赢得全社会高度认知,特别是缺乏针对特殊人群的功能性认定产品,限制了产品市场规模拓展。
据记者调查,目前刺梨产品的消费群体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在贵州生活工作过的人士,二是具备一定营养健康知识的专业人士。廖丹妮坦言,“推销刺梨产品太难了,很多消费者对刺梨的功效价值不甚了解,特别是原汁的酸涩口感让人们对刺梨的‘初体验’不太好”。
成立于2006年的贵州黔宝食品公司是龙里县最早从事刺梨果脯、蜜饯加工的企业,该公司副总经理蒋顺蓉告诉记者,“我们本想依靠原有出货渠道销售刺梨原汁产品,没想到很少有人购买原汁”。
随着产业规模快速扩张,产业标准体系问题也显得更加迫切。据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农业食品所农业室主任席兴军介绍,目前没有关于刺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也仅有《刺梨培育技术规程》一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在加工等下游行业还是空白。
由于标准缺失,及格线没有划定,导致进入刺梨加工的门槛较低,使得精深加工总体上处于“小、散、弱”状态。目前,贵州刺梨产品仍以食品饮料类为主要产品形态,占总产量的85%左右;保健品类、药品及日化用品等高附加值产品比重较低。
全链条发力谋求突破
问题所在就是潜力所在。虽然难题不少,但业界对刺梨产业的未来发展仍充满信心。原国家林业局总工程师封加平认为,贵州刺梨是人无我有的产业,既可以避免产业趋同,又利于不断拓展市场,“特别是随着刺梨药用功能与保健功能的发掘,给发展刺梨生物制药与天然保健品展示了十分美好的前景”。
与此同时,消费者对刺梨、维生素C功效的认识持续加深,为产品扩大市场创造了新契机。贵州省多家刺梨企业负责人表示,去年底普遍出现了一个产品销售小高潮。
相关专家、企业负责人认为,贵州要加快建设全国刺梨种植、加工、销售大省,要把农产品变工业品,把工业品变健康消费品,还需要全产业链发力。
打造高标准的种植基地。“只有管护上去了,鲜果质量提高了,刺梨产业持续发展的根基才会更牢固。”魏明艳认为,要采取现场培训等方式加大技术培训力度,让广大种植农户更好更快掌握刺梨种植、抚育、施肥和整形修剪等技术要领,通过强化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服务,做好各环节技术指导,提升刺梨基地管护水平。
培育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作为一个产业舰队,必须培育实力雄厚的旗舰。业内专家学者与企业一致认为,贵州要尽快改变刺梨加工企业“小、散、弱”状况,对企业实施技改升级、数字化改造、加工产能提升等项目,支持、推动加工企业提升精深加工能力,创新开发药品、功能性新产品,提升产品品质,打造拳头产品。
扩展品牌的市场影响力。“只有品牌影响扩大了,市场销售更好了,才能激励加工企业做大做强,提升农民做好管护的自觉性。”廖丽婷认为,一方面要持续加大宣传推介,不断扩大“贵州刺梨”公共品牌的影响力,让更多人知道贵州刺梨;另一方面要打造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刺梨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不断提升品牌市场竞争力,带动扩大刺梨产品市场销售渠道。“扩大贵州刺梨的品牌影响力,要重视讲好有地域特征、健康意义、时间沉淀的‘刺梨故事’,支持社交电商、网络直播等多样化经营模式,鼓励发展基于知识传播、经验分享的创新平台。”廖丹妮建议。
品牌培育是先有“品”再有“牌”的过程。席兴军建议,要树立全局视野,尽快推动制定刺梨产业相关行业标准甚至国家标准;通过实施高标准质量标准体系,标注产品价值、诠释产品内涵,给消费者提供可量化、可感知、可辨别、可体验的标准。
“对于刺梨加工而言,当前最为紧迫的是在功效分析研究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以科学精准的功效研究为拓展刺梨用途提供支撑。”林建建议,相关部门要攥指成拳,整合国内外科研力量,集中攻关一批关键技术。
随着各环节的突破,贵州刺梨产业将迎来新的发展黄金期。 (经济日报记者 吴秉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