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请各位居民自觉做好垃圾分类,定时到公交站点扫码分类投放垃圾……”清晨7点,在广州市白云区黄石街江夏联社,记者跟随环卫工人尤乃刚驾驶着一辆“会说话”的白色小巴士,从白社一号岗亭口出发,依照既定路线,一路穿街走巷,途经6个站点,向江夏小学终点站驶去。

这辆分类小巴士,是由一辆纯电动的三轮车升级改造而来。清新醒目的白色车身,搭载了2个其他垃圾桶、1个厨余垃圾桶和1个可回收物收集桶,还配置了雨棚、照明、洗手盆及纸巾等,兼具传统固定分类投放点所有功能,外观时尚,绿色环保。每到一个站点,分类巴士便会按照站牌显示的时间停留,等待附近居民前来投放生活垃圾。尤乃刚则站在一旁,指引居民扫描“云村码”,做好垃圾分类投放。

“环境干净一点,自己住得也舒服啊”

当分类巴士停靠在东一街四巷附近的4号分类亭站点,栋长黎凤谏提着大包小包的垃圾走来。只见她麻利地将自己的“云村码”放在机器前“扫一扫”,然后将快递纸箱、其他垃圾分别投进对应的垃圾桶,再将厨余垃圾破袋后投入绿色垃圾桶。最后,黎凤谏在分类巴士中部的洗手池洗一下手。

“这些有我家的垃圾,也有一些租客的垃圾。”黎凤谏说,她的出租屋里有十多户租户,由于上班作息时间不一致,有租户有时没能赶上分类巴士,也会委托她帮忙。

“刚开始推行垃圾分类巴士时,我逐家逐户上门,或者在租客微信群里给大家宣传垃圾分类知识及‘小巴士’上门收运的时间,分类做得好的,还能领到街道送的实用小礼物。”黎凤谏说,租户都是年轻人,接受度较高,也比较配合。“‘小巴士’开走后,地面还是那么干净,如果有垃圾掉落,环卫师傅马上会冲洗地面。”黎凤谏感叹:“环境干净一点,自己住得也舒服啊!”

为什么要开通垃圾分类小巴士上门收运垃圾呢?黄石街市政所工作人员刘斯楠解开了记者的疑惑:“江夏联社辖内面积约2.5平方公里,出租屋2700多栋,餐饮商铺约250家,日垃圾产生量约900桶。由于城中村内街小巷路窄,闲置地块少,难以建设固定的垃圾分类投放点。加上联社面积较大,有些居民反映,设置的垃圾投放点离住所比较远,不方便投放。因而,垃圾落地的现象曾经不时出现。”于是,黄石街结合实际情况,经过反复实地研究,在联社设置18个垃圾分类投放点的基础上,制定了4条居民楼垃圾分类巴士收运线路和3条沿街商铺收运线路,投放13辆分类巴士,探索以高峰定时设点的方式,在早晚居民出村时间段,对住户的生活垃圾进行集中分类收运,基本覆盖了城中村的每个角落。

“街上没异味,生活品质都有提升”

沿街商户的生活垃圾与早晚固定停站收运住户的不同。中午时分,记者看到分类巴士又逐一上门收运餐饮商户的垃圾。“城中村的餐饮店往往都是租户的第二饭堂,大量的生活垃圾主要产生于午、晚饭市,还有凌晨宵夜结束后。”刘斯楠介绍,垃圾分类巴士就会在中午、晚上及凌晨五六点,挨家挨户收运沿街餐饮店的生活垃圾,“同时,也根据商铺的经营情况和巴士运力进行实时调配”。

足不出店,就能投放垃圾,这一便民举措受到店铺老板们的认可和支持。“我们餐厅每天会产生一桶多厨余垃圾,每次都由两个伙计抬着,走一段路去投放点倒,很重不说,下雨的时候尤其麻烦。”在江夏村东二街经营湛江美食店的老板林妃彬说,“现在车子直接开到店门口收垃圾,省力又干净,简直方便太多了。”

走在江夏村的大街小巷,人流熙熙攘攘,道路整洁干爽。“随着垃圾分类巴士的开行,村社环境发生的变化肉眼可见,街上没有大垃圾桶了,天热起来,也没味道了,加上村里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大家的生活品质都有提升,我们的租金也有机会涨一点。”东一街的栋长李俊杰笑道。

白云区是广州面积最大、常住人口最多的中心城区,辖区城市形态多元。白云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二级高级主办赵吉林介绍,针对城中村出租屋“握手楼”多、巷道复杂空间狭窄、人员流动性强,餐厨档口及士多超市林立的实际,白云区正全面推行城中村“分类巴士+栋长制”模式,努力实现“生活垃圾不落地”目标,为全面完善白云区城中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打造示范样板。

“一年多来,区里持续在城中村垃圾分类体系建设上下功夫,总共投放了400多台垃圾分类巴士,实现了24个街镇的全覆盖,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全区的厨余垃圾分类率一直保持在22%~25%之间。”赵吉林表示,实施“分类巴士+栋长制”模式,是白云区对城中村基层治理精细化品质化的一种有益探索和创新。其中,“栋长制”是指通过“不走的人服务流动的人”,破解选点建点难、宣传监管难等问题,有助于不断优化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以高质量环境卫生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

◆ 记者观察 ◆

“分类巴士+栋长制”,动静结合里的“绣花功夫”

如何做好超大城市的垃圾分类工作,考验着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作为广州面积最大、常住人口最多的中心城区,白云区推进垃圾分类的难度和复杂程度,在中国超大城市中颇具代表性。

一辆分类巴士就是一个“流动投放点”,它的开行,方便市民群众的垃圾分类投放,提升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有助于大家逐渐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云村码”的使用,具有称重、视频监控、评价反馈、执法提醒等功能,居民通过扫各自的专属“云村码”投垃圾,实现科技赋能闭环管理,解决宣传难、监管难的问题。

垃圾分类是一件“关键小事”,又是一件民生大事,更是衡量基层社会治理水平、体现社会文明程度的“试金石”。深入推行“分类巴士+栋长制”的模式,结合区情实际不断创新,成为白云区以“绣花功夫”推进城中村基层社会治理的缩影。我们乐见,基层一线治理能够多动脑筋、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引导市民群众优化生活方式,把垃圾分类工作做细做深做实,让低碳生活新时尚成为更多人的习惯。


广州日报《现代化中国“画”》大型传播活动之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全国大走读,用脚步丈量神州大地高质量发展一线实践。

扫码看系列报道↓↓↓

总策划/江永忠、许芳、林朝晖

策划/赵东方、余靖执行/汤新颖、何超内容统筹/章虹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周裕妩、程依伦、汤南、王纳、汤新颖、章虹图、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周裕妩、程依伦、汤南、王纳、广报G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赵小满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