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中国科学报
【资料图】
团队规模、“新鲜”程度、利益驱动、层级结构……
什么在影响科研团队创新能力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本报记者 陈彬
回想起自己初入课题组的时候,国内某地方高校助理研究员刘山印象最深刻的是团队带头人的一句话:“你们来得好,队伍能多点儿活力。”
最初,刘山对此不太理解:“课题组的平均年龄并不大,更没有‘老态龙钟’之感,我能增加什么‘活力’?”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开始理解了这句话——课题组的人不少,但相当一部分属于本校培养,不管是知识构成还是思维模式都比较相似。作为“外来和尚”的刘山,自然更容易和他们碰撞出火花。
“有时觉得自己挺像一条‘小鲇鱼’的,搅不起太大浪花,但多少能给团队增加一些创造力。”刘山笑着说。
这个比喻只是刘山随口一说,但对于如他这样的“小鲇鱼”是否真的可以提升团队的创新能力,有人却作了认真研究。
规模:
小团队擅长创新,大团队适合验证
让时间回到2020年。
彼时,由于疫情防控需要,北京师范大学系统科学学院副教授曾安不得不居家授课,由此也多了一些空闲。正是在那段时间里,他看到了美国匹兹堡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助理教授吴令飞的一篇论文。
在这篇论文中,吴令飞团队研究了这样一个问题——规模对科研团队的创新能力会产生何种影响。
“这背后有一个历史背景。”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吴令飞表示,在过去十几年间,科研团队的主要组成从小部分合作者,逐渐变成了规模很大的团体。“团队人数甚至远超一支球队。”团队规模扩大的好处显而易见——可以吸纳更多公共经费预算,完成小团队无法负担的科研任务,其工作也更容易形成影响力。“这一点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共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