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驻华大使伯恩斯称美国从未打算“冰冻中美关系”,随时准备好与中国举行高层对话,希望能在两国间建立更好的沟通渠道一事上与中方达成共识。他表示上任14个月以来中美关系延续了复杂性和竞争性。美媒称,伯恩斯的发言是迄今为止“最明确的信号”,显示出拜登政府对恢复中美对话的“渴望”。
事实上早在今年3月,中国外交部长秦刚在两会记者会上就对中美关系有过明确表态——“决定中美关系的,应该是两国的共同利益、共同责任和两国人民的友谊,而不是美国的国内政治和歇斯底里的新麦卡锡主义。”
(相关资料图)
近年来,美国国内“反华”“恐华”情绪日益高涨,严重干扰和损害中美关系正常发展,而且这种局面有向更危险方向发展的趋势。美国总统拜登在国情咨文演说中多次提及中国,渲染两国竞争,在诸如半导体、通货膨胀、“阿片危机”等美国国内议题中渲染中国因素。
摩擦频现,中美关系走向何方?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教授托尼·赛奇做客《风云对话》,就近期热点话题作出了分析和预测。
赛奇:美国正为在特定领域与中国展开竞争而做好准备
主持人 朱梓橦:
您如何理解拜登所说的“美国处于几十年来与中国竞争的最有利地位”?
托尼·赛奇:
目前这段关系中确实有很多热点。我认为美国在暗示的是,希望在那些 21 世纪的主导技术行业保持领先地位。因此我们看到,美国增加了对半导体芯片和计算机等关键领域的投资。美国将超级计算机、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学、生物技术视为主导技术,这些技术不仅决定着美国的未来,也决定着哪个国家在全球最具影响力。中国在这些领域的投资也很大,所以美国担心中国正在想尽办法成为这些行业的主导者,以此增强自己的全球影响力。我想美国正在为这些特定领域的激烈竞争做准备。
主持人 朱梓橦:
您认为在华美企可以做些什么,来发挥桥梁作用?您提到了两国可以合作的领域。
托尼·赛奇:
我认为美国企业将很难有所作为,因为来自华盛顿方面的压力会越来越大,可能出现制裁,华盛顿不希望美国企业参与某些领域。我想对美国公司而言,必须在华盛顿明令禁止的事情和中国想要鼓励的事情之间找到平衡点。我们确实也看到,在某些领域,中国仍然是对美国企业开放的。举个例子,特斯拉在中国享有100%的运营能力。中国也对华尔街开放,因为中国亟需进入全球金融市场。话虽如此,我认为我们也得实事求是。尽管双方都有一些不好的言辞,但美中贸易在2022年升至最高水平。
我想这也表明,在某种程度上,美国企业不是美国的,而是要盈利的全球运营商。因此,除非华盛顿方面明令禁止,否则他们还是会想办法对华投资的。我认为这不光会导致华盛顿方面与北京方面产生摩擦,也会导致华尔街等一些企业与想要推行某些政策的华盛顿和白宫之间产生矛盾。
赛奇:“气球事件”给想要制造麻烦的人可乘之机
主持人 朱梓橦:
关于“气球事件”,您认为它将如何发展?
托尼·赛奇:
很不巧,它发生在国务卿布林肯即将前往北京,据说可能见到习主席之前。二人的会面原本可能重置两国关系的。但现在这次事件给了双方那些想要制造麻烦的人可乘之机。如你们所知,能让共和党人和民主党人团结起来的事情少之又少。但其中之一便是中国的发展以及两党都认为的中国的崛起,“气球事件”就这么被利用了。麦卡锡议长今年晚些时候将访问台湾,这会让事态更加严重。因此,现在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非常不稳定的时期,矛盾会升级。我认为双方都希望把矛盾搁置一旁,这样至少可以恢复一定程度的对话。但考虑到两国的国内政治,要迅速从矛盾中撤出是很难的。
主持人 朱梓橦:
您提到麦卡锡可能访问台湾,这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
托尼·赛奇:
我认为很有可能。我的意思是,但凡有自尊心的共和党政客都不会话锋突转地说,不,不,不,为了保护两国关系,我不去台湾了。这样他会受到共和党人的严厉批评的。我甚至怀疑麦卡锡访台只是第一步,随后还会有一系列会面。这当然会再次引发摩擦。
赛奇:美中双方缺乏基本信任 难以安置安全护栏
主持人 朱梓橦:
早在2021年,我们的国家主席习近平和美国总统乔·拜登进行了线上会谈,拜登总统提出为美中关系安置护栏。您认为这些所谓的“护栏”是什么?它们已经安置成功了吗?
托尼·赛奇:
当然还没有。这是两国关系的一个大问题。回看历史,即使在与苏联冷战正酣之时,美国也建立了一些机制,安置了一些护栏来阻止局势紧张和冲突失控。而现在,我们缺乏足够的互信,导致我们无法安装护栏;如果2001年的EP-3 侦察机事件或最近的气球事件再次发生,我们将缺乏阻止态势升级的沟通机制。我认为,中国方面对护栏也有顾虑。你美国所谓的护栏是什么意思?这就又回到了一个基本观点,即如果没有一点点基本的信任,任何一方都很难真正向前迈进,去建立大多数人都认为的非常必要的沟通渠道,找到处理两国关系的必要方法。
托尼·赛奇是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大宇国际事务教授,著名中国问题专家,他为中国乃至亚洲多个国家及地区的政府部门、私营机构和非营利组织及国际机构担任高级顾问,包括发起并负责哈佛大学中国高级官员培训项目,并长期从事中国政治经济与公共政策问题研究。
自1976年以英国学生身份首度访华,赛奇几乎每年都会到访中国。30年过去,中国已经今非昔比,而赛奇依然感慨:“这个国家永远让我感到惊奇。
赛奇:聪明 学历高 有好奇心是中国官员的共同点
主持人 朱梓橦:
您负责中国政府高级官员在哈佛大学的培训课程。您给许多中国高级官员讲过课。在您看来,这些官员有哪些共同特点?
托尼·赛奇:
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都很聪明,通常都受过良好教育,对外面的世界非常好奇。你知道,这些培训的目的不是让他们相信哪些是治理良方,哪些是处理基础设施的好方法,而是让他们了解世界其他地区正在发生的事情。所以我们在培训中使用的很多案例都不是美国的例子。我们只是挑选了最佳做法,然后由他们自己决定是否使用这些技能。他们对培训的参与度很高。我想他们从中受益了。我想说这个项目的最大一个优势不是他们可以与我们互动,而是他们可以彼此互动。我发现他们会学习彼此的经验,这很有趣。
赛奇对目前美中缺乏双向沟通途径表示遗憾
托尼·赛奇:
据我所知,他们回国后依然会保持联系,他们到别的省考察时,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与他们在这个项目中认识的当地官员联系。所以我认为参加这个项目不光对他们来说是一次很棒的经历,回到您之前提到的关于误解的问题,这个培训为他们在课堂上提出中国观点提供了绝佳机会,他们确实也是这么做的。他们在什么在中国行得通、什么行不通这个问题上的观点非常鲜明。对于我那些不怎么关注中国的同事来说,直接听到中国官员的观点是件很棒的事。我想再次强调,目前我们没有这种双向沟通途径是很遗憾的。
主持人 朱梓橦:
和以前有这些培训班时相比,今天的中国官员有什么不一样?
托尼·赛奇:
直到新冠疫情暴发之前,我都在上海党校教课,教为期一周的中青班。当然,班上只有上海的官员,没有来自中国其他地区的同事。我会说变化不大。如你所知,上海的官员非常能干,资历极好。如果有一点不同的话,那就是他们对中国自己的价值观更加自信了,这也不足为奇。在上海办这个班的一大好处是,我们会要求他们展示他们在城市管理方面的成功案例,他们的展示中有很多值得我们以及任何想参与其中的人学习的东西。所以说在某些方面,现在的中国官员更加自信了,肯定比我们 2003 年刚开始培训时自信很多。当时他们会说“您跟我们讲讲”,而现在他们会说“我们想和您交流,我们也想跟您分享我们的经验,以及我们认为行之有效的方法。”
编导&编辑:杨若涵
主持人:朱梓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