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迄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人们包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用各种习俗来过节。2006年5月,端午节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从古至今,描写端午的诗词很多,有“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的竞渡,有“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的习俗······千余年来,端午民俗在各种诗情文字中绽放风情,也为当下的节日生活增添趣味。

包粽子

《乙卯重五》

宋 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粽子,古称“角黍”,用菰叶包黍米成牛角状。南朝吴钧在《续齐偕记》中记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于是端午包粽子就成了纪念屈原的一种习俗。

最初以黍米为材,晋时添中药材“益智仁”,美其名曰“益智粽”。南北朝又增肉、板栗、红枣、赤豆等馅料。唐时用米已“白莹如玉”。宋时可见“蜜饯粽”,苏东坡诗中尝记“时于粽里见杨梅”。元、明时期始以箬叶、芦苇叶包裹馅料,又添豆沙、松子、枣、胡桃等多种附料。清代可见“火腿粽”。

赛龙舟

《减字木兰花·竞渡》

宋 黄裳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

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

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

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关于赛龙舟的起源,除了纪念屈原,也有纪念曹娥、伍子胥等多种说法。将屈原与龙舟结合起来大约在隋唐之时,《隋书·地理志》记载:“其迅楫齐驰,棹歌乱响,喧振水陆,观者如云。”赛龙舟的习俗后来传入日本、韩国、越南等地。

端午是仲夏的开端,古书记载,五月五日是“恶月”中的“恶日”,此间“五毒尽出”,易咬伤人,疫病渐多,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来驱邪避毒。

因此,端午的节俗中,饮雄黄酒、佩戴香包、挂艾草、拴五色丝线,都有驱除灾害瘟疫、祈求平安健康的寓意。

兰汤沐浴

《端午》

宋 连文凤

相传楚俗试兰汤,一枕南薰日正长。

门掩绿阴无个事,起来烧过午时香。

《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最初用的是菊科的佩兰,后来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据说可使毒虫远离自己,可治皮肤病、去邪气。

挂艾草

《小重山·端午》

元 舒頔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

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菖蒲、艾蒿长期被认为具有辟邪和药用的双重价值,且均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有提神通窍、驱虫杀菌作用。“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端午这天,人们将艾草绑成一束,插在门楣之上,让邪毒之物不敢进家门。

佩香包

《踏莎行》

宋 袁去华

醉捻黄花,笑持白羽。秋江绿涨迷平楚。

燕鸿曾寄去年书,汉皋不记来时路。

天际归舟,云中烟树。兰成憔悴愁难赋。

香囊钿合忍重看,风裳水佩寻无处。

端午节佩香囊,不仅有装饰作用,还有避邪驱瘟的意义。香囊又叫香袋、香包、荷包等,内有朱砂、雄黄、香药等物,用五色丝线缠成,或者用碎布包成,佩在身上,香气扑鼻。

系长命缕

《浣溪沙·端午》

宋 苏轼

轻汁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

长命缕,亦称延年缕、长寿线、百索、五彩缕等,以青、赤、黄、白、黑五色丝线编结成缕。人们认为将其系于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或悬于门楣,挂于床帐、摇篮等处,便可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

饮雄黄酒

《卜算子》

龙榆生

闰感黄杨,宴夏抽蒲剑。

斟得雄黄酒满杯,妖魅形都现。

冷眼看蛟馋,洁志占爻变。

拚与湘流洗旧愁,浩渺情何限。

《本草纲目》记载:“雄黄能杀百毒,辟百邪,杀蛊毒。”《白蛇传》中,白娘子就是在端午喝下了雄黄酒,痛苦难当,现了蛇形。除了饮用,人们还将雄黄酒洒于庭院、角落,或在儿童额头画“王”字,或涂于耳鼻、肚脐等处,以驱毒镇邪。

斗百草

《观儿戏》

唐 白居易

髫龀七八岁,绮纨三四儿。

弄尘复斗草,尽日乐嬉嬉。

堂上长年客,鬓间新有丝。

一看竹马戏,每忆童騃时。

童騃饶戏乐,老大多忧悲。

静念彼与此,不知谁是痴。

每年端午,人们群出郊外采药,插艾门上,收获之余,往往举行比赛,以对仗形式互报花名、草名,多者为赢,兼具植物知识、文学知识之妙趣。儿童则以叶柄相勾,捏住相拽,断者为输,再换一叶相斗。南北朝时称“踏百草”,唐代称“斗草”或“斗百草”。

贴钟馗像

《钟馗图》

宋 史浩

虬须张怒目,蓝绶亸乌巾。

抃舞身无定,驱除梦有神。

收功祛疟鬼,流咏起唐人。

图画高悬处,明朝庆履新。

《燕京岁时记•天师符》载此俗云:“每至端阳,市肆间用尺幅黄纸,盖以朱印,或绘画天师、钟馗之像,或绘画五毒符咒之形,悬而售之。都人士争相购买,粘之于中门,以辟祟恶。”清代,江南苏、浙一带的居民大都在农历五月于大门或堂中挂钟馗图一月,以期驱邪除害、祛凶引福。

经过两千余年的岁月,端午节虽历经演变,风俗有所变化,但仍然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

它是夏日里最不平凡的一天,人们用浪漫和温柔的方式,接受并消释自然的灾祸,驱邪禳灾,祈祷岁岁安康。

注:部分图文素材来源网络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中国手艺网官微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