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果重量只有2.5至3斤,果肉细腻爽口。每年可种植3到4茬,年亩产达到5000至8000公斤。冬季收购价格每公斤7至8元,是普通西瓜价格的2至4倍。”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党选民,说起他带领团队培育的“美月西瓜”滔滔不绝。
新品种西瓜是甜的,选育过程却很艰苦,背后是多年的坚守和付出。“因为热爱,才能坚持;因为热爱,才甘于吃苦;因为热爱,才敢于拼搏。”党选民直到今天还坚持下地。
(相关资料图)
党选民是农学专业出身,立志献身农业。1997年,他来到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工作。在这里,他开始研究瓜类育种课题,踏上育种材料筛选、鉴定、评价和创新之路。
海南是国家南繁育种基地和北运瓜菜的生产基地。海南西瓜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每年高峰时期,海南冬种西瓜占我国冬季市场消费的80%以上。然而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海南的西瓜生产曾一度出现种植面积萎缩、价格波动剧烈等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品种结构单一、不能满足市场多元化消费需求。
“地里的西瓜长得又大又圆,大的重10多公斤,可当时地头收购价只有0.15至0.2元,就这还卖不出去,好多瓜烂在地里,看着真是心痛啊。”党选民说,能否选育出适合海南本地栽培的,耐热、耐湿的西瓜新品种,成为摆在他和团队面前的重要课题。
育种是一场长跑,要耐得住寂寞、熬得过时间。党选民觉得自己很幸运,找准了育种的方向,付出努力并且选育出了良种。“利用海南天然温室条件,育种时间可缩短一半。这也意味着,农业科研人员要和时间赛跑,在更短的时间内做更多的事,工作量必然增加很多。”党选民说。
做西瓜育种工作,如果不泡在地里,认真观察西瓜植株各种性状,就很难摸清西瓜遗传特性。为了进行西瓜授粉和采种,党选民已记不清在瓜田里度过了多少个节假日。一次又一次的育种试验,不仅考验党选民的科研能力,还有身体的承受能力。“因西瓜开花早,需要早上六七点就去试验地开展授粉工作。在田间不能蹲也不能坐,只能弯着腰工作,有时要连续工作4至5个小时,经常累得连腰都直不起来。”党选民说。
夏季时,大棚里高温闷热,温度常常超过40多摄氏度,人在里面热得直冒汗,衣服被汗水浸透,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布料都发硬了,甚至有好几次因为高温出现中暑症状。由于长期受风寒和露水侵袭影响,他的膝关节落下了风湿病,有时上下楼梯都困难。
看到党选民这么拼,有同事曾不解地问:“老党,为什么要把自己搞得那么辛苦?”“其实我不觉得苦,工作对我来说是乐趣。”党选民笑呵呵地说。
对于农业科研工作者而言,试验田就是他们的工作间。“亲力亲为才能熟悉育种材料,光靠看数据和报告无法育出好品种。”党选民说,在田间播种、育苗、移栽、授粉、套袋、田间观察、记载以及考种等项目,是他们的工作常态。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团队创制西瓜、甜瓜优异种质200多个、优良自交系100多个、选育蔬菜新品种14个。‘美月西瓜’品种先后被授予海南省著名农产品等称号。”说到这,党选民脸上浮现出欣慰的笑容。
除了专注西瓜育种的试验研发,党选民还常常下乡指导和培训农民,利用自身丰富的农业科技知识助农。据不完全统计,党选民累计举办各种培训班30多场次,培训农民和技术人员4000多人次,推广和示范生产新品种30多个,解决农业科技问题60多个,被农民亲切地称为“泥腿子”教授。他还将创新的西瓜品种与技术推广到国外,让更多人尝到海南西瓜的清甜爽口。
“我今年58岁了,已经是科研领域的一名老兵。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在我退休前,我将全力发挥传帮带作用,将现代育种技术和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和团队成员一起选育出更多更好的瓜类新品种,继续为丰富居民‘果盘子’、充实瓜农‘钱袋子’尽力。”党选民说。 (经济日报记者 王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