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 吴绍志
编辑 |
2023年度信托监管工作会议于2月21日下午3点召开,银保监会及各地银保监局有关监管人士、信托公司主要负责人、信托保障基金、中国信登及中国信托业协会相关人员均有参会。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一位信托业内人士告诉界面新闻记者:“这个会是年度会议,既总结了2022年的工作,又对2023年工作做了重点部署。其中比较受关注的是,在回顾2022年行业发展状况时,通报了一些行业突出的重点风险和问题。”
具体来说,首先就是房地产信托风险,虽然房地产信托规模同比去年大幅下降,但是仍然是整个行业里面风险最为集中的领域。
其中,违规行为包括:个别公司以明股实债的方式,变相为房地产企业提供流动资金贷款,用于支付土地出让金;个别公司以明股实债方式向四证不全的房地产开发项目,违规提供融资等相关行为。
中国信托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投向房地产的资金信托规模为1.28万亿元,同比下降0.67万亿元,降幅34.20%,环比下降9.49%;较2021年末规模降低27.30%;占比下降至8.53%,同比下降3.89个百分点,环比下降1个百分点。
而根据中国银保监会2022年披露的罚单信息,房地产业务上的违规行为仍是罚单“重灾区”,山东信托、长安信托、中融信托等多家公司当年被处罚。
例如,2022年1月,山东银保监局公告,由于违规提供房地产融资,山东信托被罚款35万元;3月,黑龙江银保监局公告,由于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募集资金投放到“四证不全”房地产项目,中融信托被罚款20万元;7月,四川银保监局公告,由于通过股权投资方式变相为房地产开发项目提供债务性融资等11项违规行为,中铁信托被罚款860万元。
其次,监管也关注到政信业务中的风险。上述知情人士表示:“现在很多地方政府有冲动让信托公司帮忙做政信项目来隐藏风险,也有信托公司会协助地方政府新增一些隐性债务,监管在检查过程中发现了很多问题。这次也在会上敲打了各家公司,希望不要做有悖于国家宏观大事的事情。”
据证券时报报道,除了隐性债务问题,政信业务中的城投债投资也颇受关注,包括大量城投债投资未纳入新增政信业务管理,非标转债城投债投资潜藏违规行为等。
会上,监管人士要求各属地局要继续做好信政业务监测,重点关注城投债投资风险,督促辖内信托公司提前做好信政业务风险防范化解工作。
用益信托研究员喻智表示:“信托产品现在还相对安全,违约较少,部分定融等非标出了一些问题。集中风险不太可能,主要就是几个网红地区有些风险。”
他建议,现在能选择投资的产品并不多,选择展业稳健靠谱的信托公司,收益预期保守一点会更好,“一般非标产品以避险为主,还没到全面好转的时候。”
值得注意的是,政信业务的违规在2022年同样成为监管处罚的重点。
例如,2022年1月,陕西银保监局公告,由于违反规定接受地方政府担保,违规参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举债融资等行为,长安信托被罚款270万元;4月,湖北银保监局公告,由于为企业融资过程中接受地方政府承诺类函件,国通信托被罚款25万元;7月,江西银保监局公告,由于违规向地方政府提供融资及接受地方政府担保等行为,雪松信托被罚款440万元;9月,甘肃银保监局公告,由于对信托资金的投后管理不到位,未对融资人是否按约定用途使用信托资金进行有效的检查监测,造成资金被融资人股东挪用,增加了政府隐形债务,光大信托被罚款50万元。
与此同时,业务清理与压降方面,上述业内人士称,会上监管人士指出一些信托公司在整改过程中执行不到位,比如通道业务没有按要求进行整改,或者压降力度不够。
监管人士指出,现场检查和审计发现部分信托公司压降成果不实,通过直接调表,虚假结束项目等等多种方式,虚假压降两项业务。此外,部分信托公司非金融子公司清理仍然不到位。
2022年期间,由于违规为银行提供通道业务,新华信托、东莞信托、中铁信托等均被处罚。
据证券时报报道,为拆解影子银行风险,监管人士表示,根据要求,地方银监局要严格督促辖内信托公司积极落实整改工作任务,确保通道类非标资金池等待整改业务规模每年压降25%。
华东某信托业内人士对此向界面新闻记者解释称,有些通道业务无法压降,因为根据合同约定还没有到期,监管也表示理解,但是可压降的部分需压降25%。
“两压一降”要求以来,通道类信托业务规模已明显收缩。中国信托业协会数据显示,按功能分类,事务管理类信托已经从2020年三季度末的9.23万亿元(占比44.26%),下降至2022年三季度末的8.88亿元(占比41.65%)。
展望2023年,截至1月30日,《关于规范信托公司信托业务分类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结束,在新的业务分类之下,信托业将焕发出怎样的生机,后续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