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相关资料图)
2、“阙”,是皇宫前面的望楼。
3、“城阙”,指唐的帝都长安城。
4、“三秦”,指长安附近关中一带地方。
5、秦末项羽曾把这一带地方分为三国,所以后世称它三秦。
6、“辅”,辅佐,这里可以理解为护卫。
7、“辅三秦”,意思是“以三秦为辅”。
8、关中一带的茫茫大野护卫着长安城,这一句说的是送别的地点。
9、“风烟望五津”。
10、“五津”指四川省从灌县以下到犍为一段的岷江五个渡口。
11、远远望去,但见四川一带风尘烟霭苍茫无际。
12、这一句说的是杜少府要去的处所。
13、因为朋友要从长安远赴四川,这两个地方在诗人的感情上自然发生了联系。
14、诗的开头不说离别,只描画出这两个地方的形势和风貌。
15、举目千里,无限依依,送别的情意自在其中了。
16、 诗人身在长安,连三秦之地也难以一眼望尽,至于远在千里之外的五津是根本看不见的。
17、作诗,往往超越常人的视力所及,用想象的眼睛看世界,可以置万山于几席,览千春于瞬息。
18、“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从河源直看到东海。
19、“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从三峡直看到长安。
20、这首诗运用这种手法,一开头就展开一个壮阔的境界,同一般的送别诗只着眼于燕羽、杨枝,泪痕,酒盏是不相同的。
21、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22、彼此离别的意味如何?同是为求官飘流在外的人,离乡背井,已有一重别绪,彼此在客居中话别,又多了一重别绪:其中真有无限凄恻。
23、开头两句调子高昂,属对精严,这两句韵味深沉,对偶不求工整,比较疏散。
24、这固然由于当时律诗还没有一套严格的规定,却也有其独到的妙处。
25、开头如千尺悬瀑,从云端奔泻而下,接着便落入深潭,潺潺流来,飞韵清远,形成了一个大的起伏、一个强的跌宕,使人感到矫夭变化,不可端睨。
26、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再接下去,第五六两句,境界又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
27、“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8、远离分不开真正的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地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
29、气象阔达,志趣高远,表现真正的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既是永恒的,也是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
30、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粘巾 结尾两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两行诗贯通起来是一句话,意思是:在这即将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儿女一般挥泪告别啊!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
31、紧接前两句,于极高峻处忽然又落入舒缓,然后终止。
32、拿乐曲做比方;乐曲的结尾,有的于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有的却要拖一个尾声。
33、这首诗是采用第二种手法结尾的。
34、欣赏古代诗歌,特别是象五律这样既严整又短小的诗歌,不光要吟味它的某些妙句,还要领悟它的章法,它的思路的顿挫、腾跃,变化和发展。
35、文似看山不喜平,诗也如此。
36、 总述 从文学史的角度欣赏这首诗,不难感到它有一股新鲜的气息。
37、初唐是我国古代一个强盛王朝的开端。
38、唐代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出现了高峰。
39、延续二百年左右的诗歌的大革新、大发展是以初唐为滥觞的。
40、王、杨、卢、骆等当时的诗坛健将是较早出现的开拓者。
41、首先,他们反对唐初那种从六朝承袭下来的浮艳的诗风。
42、杨炯说,王勃“尝以龙朔初岁,文场变体: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糅之金玉龙凤,乱之朱紫青黄;影带以徇其功,假对以称其美。
43、骨气都尽,刚健不闻,思革其弊,用光志业。
44、”可见他是有意识地改革诗坛的弊病,提倡刚健的诗风的。
45、就拿王勃的这首诗来说,该诗一洗绮丽之习,质朴雄浑,横溢奔放,曾使那时的读者耳目一新。
46、这种诗风尔后就大大发展起来,成为盛唐诗坛的一种主导的风格。
47、其次,他们对新诗体的形成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48、以五言律诗为例,这种在唐代逐渐成熟和盛行起来的新诗体,在王勃等人的笔下已经开始尝试和形成了。
49、王勃的这首诗,就是二首相当成熟的五言律诗。
50、再读一读王、孟的五律,进而读一读李,杜的五律,就会发现这种新诗体在有唐一代的发展如大江奔流,一脉相承,而越往前去波澜越壮阔。
51、 中心思想 一位朋友要远去四川做官,诗人作此诗相赠。
52、全诗先收后放,先说同是宦游之人,同有惜别之意,然后陡然一转,说哪里没有朋友呢,男儿分别,何必哭哭啼啼作儿女态呢?气势豪迈,意境开阔,尤其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更成为千古名句。
53、这首诗应当说是送别诗的精品。
54、 赏析二 首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首句写送别之地长安被辽阔的三秦地区所“辅”,突出了雄浑阔大的气势。
55、第二句点出友人“之任”的处所——风烟迷蒙的蜀地。
56、诗人巧用一个“望”字,将秦蜀二地联系起来,好似诗人站在三秦护卫下的长安,遥望千里之外的蜀地,这就暗寓了惜别的情意。
57、“望”字不仅拓宽了诗的意境,使读者的视野一下子铺开,而且在心理上拉近了两地的距离,使人感觉到既然“五津”可望,那就不必为离别而忧伤。
58、这一开笔创造出雄浑壮阔的气象,使人有一种天空寥廓、意境高远的感受,为全诗锁定了豪壮的感情基调。
59、 颔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诗人劝慰友人:我和你都是远离故土、宦游他乡的人,离别乃常事,何必悲伤呢?此次友人孤身前往蜀地,远走天涯,举目无亲,更觉惆怅,作者在这里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藉以减轻他的悲凉和孤独之感。
60、惜别之中显现诗人胸襟的阔大。
61、 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把前面淡淡的伤离情绪一笔荡开。
62、诗人设想别后:只要我们声息相通,即使远隔天涯,也犹如近在咫尺。
63、这与一般的送别诗情调不同,含义极为深刻,既表现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因而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64、 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慰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样,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
65、足见情深意长,同时,全诗气氛变悲凉为豪放。
66、 这首诗四联均紧扣“离别”起承转合,诗中的离情别意及友情,既得到了展现,又具有深刻的哲理、开阔的意境、高昂的格调,不愧为古代送别诗中的上品。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