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本文转自:张家口日报
□王棣
扫码点餐、停车缴费、购买商品,需要先关注微信公众号再进行下步操作,想要获得优惠,还得注册会员……最近,有媒体报道,一些消费场景频现“强制关注”现象,不少消费者认为“多此一举”,伴随而来的被迫授权个人信息、频繁推送广告等问题也屡被诟病。
扫码点餐、移动支付,让消费者的购物效率大大提升,商家也可以进一步节省经营成本,优化中间环节,作为人工点单收费方式的补充,在保障消费者权益的前提下,这样的做法未尝不可。但是,商家强制要求消费者关注公众号才可使用这些功能,显然是对消费者自主选择权的侵犯。从记者调查情况来看,本地一些商家同样存在此类问题,个别商家在消费者一再要求下才提供人工服务。多数消费者只能选择默默接受,不知不觉间,已经关注了一大堆商超餐饮公众号。
本该属于消费者的选择权,因何异化成了“霸王条款”?归其根本,无外乎商家可以从用户数据中获益。通过扫码,将关注公众号的消费者转化为广告营销的受众,为开展营销活动、提升影响力提供有利帮助。更需要引起注意的是,用户个人信息通过此种途径被收集,还存在商家保管不善,甚至借以非法牟利的风险。随着智能设备和移动支付手段的普及,此种现象对消费者产生的困扰和风险不容小觑。
技术应该是服务消费者的工具,而非绑架消费者的利器,更不应该成为商家不当得利的手段。此前,针对商家不提供人工服务,强制要求扫码点餐等问题,多地监管部门加大工作力度,纠正不当行为,形成了一定震慑。对于一些商家强制要求消费者关注公众号的做法,同样需要及时有效的行动,把监管机制理顺,将法律红线拉紧,以强力监管维护消费者的公平交易和自主选择权。特别是针对用户个人信息的收集和处理,更应从公共安全的高度加以重视,通过多部门联合行动,严格落实二维码使用识别标准,建立健全企业约束管理和个人信息保护机制。
在消费方式日益多样化的市场环境下,为消费者提供安全、便利的选择,同样是商家提高服务品质的应有之义。商家当有维护信誉、塑造形象、尊重消费者的自觉,科技手段才能更好服务双方,产生积极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