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齐鲁晚报 记者巩悦悦 实习生王雅婷 崔诗雯
在山东理工大学的校园里,踱着步子若有所思的刘聪俨然一副成熟稳重的大学生形象,这很难将他与传统意义中大学校园里的 " 教授 " 联系在一起。
四年前,29 岁的他被山东理工大学直聘为教授,这对一所省属重点高校而言是个大胆尝试。而在无限的荣耀与光环之外,这个 " 出道即高峰 " 的年轻人肩负更多的是责任,他能顺利完成教授岗位的任务吗?
(相关资料图)
时间给出了答案。四年后的今天,刘聪带领团队在流程挖掘理论研究和产业应用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他本人也被聘为二级教授。回看过往经历," 不走寻常路 " 是刘聪身上最鲜明的标签。
小组会上,刘聪正在听取研究生们的工作进展。
回家结婚," 顺便 " 拿个教授
一个 1990 年出生的年轻人,何以成为山东理工大学的教授?俗话说:机遇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而刘聪正是这个有准备的幸运儿。
2015 年 6 月刘聪从山东科技大学硕士毕业后,同年 8 月,获得欧洲科学院院士、" 流程挖掘之父 "Wil van der Aalst 教授团队全额奖学金资助,前往荷兰埃因霍芬理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流程挖掘和数据分析。
2019 年 4 月,在完成博士论文后,此时距离博士毕业答辩还有三个月,刘聪决定回老家淄博结婚。在此之前,他已经与女友结识相恋长达十年。
机会,就是在这时降落他身上的。
2019 年,山东正值新旧动能转换和流程再造的关键时期,这与刘聪所从事的流程挖掘研究不谋而合。一是国内科研环境越来越好,二是山东理工大学院、校两级对人才的支持和关注,三是 " 山东人都喜欢回老家 " 的归属感,这让他的回国成了必然选择。
期间,刘聪在和山东理工大学沟通时,了解到山东省" 泰山学者青年专家计划 "正在申报中。起初感觉这事儿离自己挺遥远,但在学校和学院领导的鼓励下,他还是以应届毕业生的身份提交了申报材料,在博士答辩当天得到了 " 入选 " 的消息。
与此同时,山东理工大学正在大力实施 " 人才优先 " 战略,凭借山东省泰山学者工程的支持和多年来研究成果的积累,刘聪满足了学校高层次人才引才的要求。为了来校后能在科研团队建设上获得更大的自主权,他向学校提出了 " 直聘教授 " 的要求。
按照一般流程,博士学位的讲师到教授,一般需要 5 年以上的时间。把一位刚刚毕业的博士直聘为教授,放到任何一所高校都得仔细掂量掂量。
博士刚毕业就受聘为教授,在山东理工大学是没有先例的。经过学校常委会讨论,鉴于各方面条件符合,学校本着 " 人才优先 " 的考量,通过了刘聪直聘教授的申请。也因此,刘聪成为了山东理工大学历史上第一位直聘教授的博士毕业生。
" 从入职到现在已近四年,山东理工大学给了我很大帮助,帮忙组建实验室,还解决了太太的工作问题,让我没有了后顾之忧,可以心无旁骛地把本职工作做好。" 刘聪说。
一旦有了新的思路,刘聪会随手写到办公室白板上。
面向数字化转型难题,给企业做 " 健康体检 "
事实上,刘聪所做的流程挖掘研究领域在国内相对比较小众。但他为什么能打动山东理工大学,甚至给予了直聘教授的待遇呢?
国内企业经过 20 余年的信息化积累,业务信息系统在执行过程中产生并积累了大量数据,而企业级业务数据分析至今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刘聪所致力的,正是对企业的业务流程执行状况进行 " 健康体检 ",进而为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支撑。
以一家制造企业为例,能不能如期完成订单交付、当前车间产能如何,很多信息都只是记录在信息系统里的一堆数据。而业务的透明性不好,将直接影响企业决策和效率。通俗来说,流程挖掘能把业务数据以一种用户易懂的方式进行透明化呈现," 做完透明化后,业务在哪个地方卡住了、哪个环节经常有返工、哪个工序效率低就能一目了然,企业负责人就能根据分析结果做出相应决策。"
对企业而言,流程挖掘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必经之路。在国外,西门子、飞利浦等知名企业都在用流程挖掘进行降本增效。在刘聪看来,从近年来国际企业的并购趋势就可以发现,流程挖掘研究对于未来企业寻求快速发展之路已经成为必然,但在眼下,国内敢于吃 " 螃蟹 " 的仍是各个行业的龙头企业。立足山东理工大学流程挖掘实验室,刘聪希望让国内流程挖掘理论研究持续有输出,为未来助力国内企业数字化水平迈上新台阶奠定坚实基础。
本科开启学术生涯,十年磨一剑
相较于深奥晦涩的学术造诣,人们更想了解这位博士一毕业就被直聘为教授的年轻人,是怎样一步步成长起来的。
过去十年,刘聪的时间排得很满,最大的感受是充实。事实上,自 2009 年考入山东科技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刘聪每天平均学习时间基本保持在 12 个小时以上。大二那年有幸结识曾庆田老师,在他的指导下开启了 Petri 网、业务流程管理和流程挖掘的研究之路。2013 年,刘聪被保送本校硕士研究生,正式加入曾庆田老师团队,两年后完成硕士论文答辩,提前一年完成研究生学业。
如果说本硕期间曾庆田老师的指导是刘聪学术生涯的起点,那么从省属重点高校去到国际顶尖团队攻读博士学位则是他学术生涯的关键一环。凭借本科到硕士期间扎实的学术积累,刘聪从众多的博士申请者中脱颖而出,获得了欧洲科学院院士、" 流程挖掘之父 "Wil van der Aalst 教授的认可,并资助其开启了博士之路。
" 在国外那几年感觉很自由,导师的项目也正是我想做的事,唯一的压力就是来自导师的 push,他一直在推着你往前走,我感觉一周要完成过去两周的工作。" 虽然嘴上 " 吐槽 ",但刘聪言语中透露着对 Wil 教授的敬重与崇拜。
虽然经历过短期的高压学习,但刘聪更喜欢在相对轻松的环境里做一些长期性适合的事情,而这也成为他为什么放弃了 "985" 院校橄榄枝的原因," 回到家乡所在的山东理工大学,轻松的氛围反倒更能让我在熟悉和擅长的领域做出更大突破。"
回望来时路,刘聪感觉自己走过的每一步基本都卡在了点上,而且每走一步都感恩遇到的生命中的贵人," 比如本硕期间的曾庆田老师、读博时的 Wil 教授,以及回国后的学校学院的领导和同事,接触到每个人都给了我非常大的指导和帮助,缺一不可。"
博士毕业时,刘聪与导师及答辩委员会专家合影。
让流程挖掘学术研究,在国内有自己的声音
刘聪被聘为教授时只有29 岁,他所指导的第一届研究生大都出生于 1996 年,和自己相差不过五六岁。怎样做才能更快地扮演好一位导师角色呢?他曾为此动过脑筋。
" 权衡之后,我觉得还是要分场合。" 刘聪的原则是亦师亦友,在学术研究的过程中,他一定是个严格的老师;但在学术之余,他会和学生们打球、轰趴,做这个年龄的年轻人所热衷的事。
在和学生们相处时,刘聪经常回想当年自己在这个年纪做些什么,同时也会对学生们提出更为具体的要求," 学生加入我们实验室之前,我会让他们描述清楚硕士三年毕业后想得到什么,即通过硕士阶段最想在哪方面有所提升,虽然看上去有些功利,但目标是要明确的。"
在刘聪看来,不同的读研目标会影响到读研期间的培养方式," 如果毕业后想找工作,我会安排学生做相对可控的研究课题,多做些工程、写写代码,不能只待在实验室,鼓励他们多去企业实习。如果有志于读博深造,我会建议多做有挑战性的课题,这样既可以在研究生期间检验自己是否适合读博,又可以最大限度地积累学术成果,便于顺利申请到博士。"
对于研究生招生,刘聪一直持慎重态度。眼下,刘聪的实验室处在开拓阶段,每个招进来的学生都要独立承担部分使命,而他会在每个学生身上投入大量时间,并抱有很大期望," 我们实验室不需要凑人数,只需要有想法、想干事的学生。"
刘聪说,他期待山东理工大学的流程挖掘研究在国内能够发出自己的声音,同时探索相关技术的产业化落地," 这么做一方面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就业,另一方面是使团队未来的学术研究更实用、更能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