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河北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营造创新“好生态” 培育本地“金种子”

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搭建高水平协同创新平台吸引京津技术成果落地转化

营造创新“好生态” 培育本地“金种子”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022年12月28日,保定中关村创新基地研发中心1406室。卡雷尔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测试展示中心内,负责人尹利正和技术人员测试新产品。只见一个白色智能盘点机器人在仓库货架间自由移动,盘点机械手实时对货物标签进行扫描识别,自动生成数据并传输至仓储管理系统。机器人胸前的屏幕上实时显示出被扫描货物的名称、位置、数量等数据信息。

“盘点机器人可以达到每小时扫描2.5万至4万标签之间,准确率高于99.5%,既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又可以将人力从重复、繁琐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尹利介绍,公司创新研发的智慧仓储盘点系统融合了智能机器人技术、激光扫描技术、AI图像识别、大数据分析技术等,无需改造现场设施设备,机器人自主导航行走,高效采集盘点信息,将数据上传至云平台,为仓储盘点提供智能化一站式解决方案。

总部位于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2022年初,分公司签约入驻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一年来,卡雷尔公司的盘点机器人系列产品已经成功进入河北市场,销售额近200万元。“2021年初,得知我们有往河北发展的意向,创新中心就开始跟我们联系。这里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中关村的创新基因以及优惠的扶持政策,让我们能安心搞研发,公司很快迈入高速发展的新阶段。”尹利说。

将中关村及北京的优质项目与保定产业需求比对匹配,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重点聚焦新能源及电力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医疗健康等产业,成立招商服务专班,主动与京津优质资源对接联动,逐步探索形成了“信息收集—项目筛选—联合调研—项目入库—对接落地”的产业招商体系。2022年,新签约卡雷尔机器人、通飞航空、玖云医疗等优质企业57家,为园区发展注入新活力。

“今天,吸引企业、留住企业的,不再只是某项优惠政策、补贴措施,而是园区的发展环境、发展理念。我们就是要打造一个类中关村的创新生态系统。”保定中关村信息谷科技服务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张曙光说,不是简单复制、简单延伸,而是“带土移植”、优势互补,既让落户企业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又要培育本地“金种子”企业,帮助保定获得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核心研发在京津,成果转化来保定。这一产业协作模式,为高科技企业成长提供了丰沃土壤。

获批建设河北省抗肿瘤免疫细胞技术创新中心;自主研发的“自体记忆型抗肿瘤免疫细胞Ⅰ类新药”夺得第七届“创客中国”河北省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企业组一等奖……2022年,保定诺未科技有限公司发力创新,成绩亮眼。

作为诺未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的子公司,2018年5月,保定诺未科技有限公司落户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公司总经理孙志娟坦言,正是看上了这里的创新生态环境。“创新中心高效聚集政策、资本、高端人才、创新文化、领军企业、高校院所六大创新要素,建立了区域创新资源和成果共享机制,让每一个有创新梦想的人都能专注创新,让每一份创新活力都能充分迸发。”孙志娟说。

与入驻企业共建创新实验室,激发创新活力;组织金融对接活动,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积极推进产业引导基金设立,打造“政府+资本+项目+园区”的闭环生态圈,助推项目落地……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进一步强化区域协同创新,持续培育创新主体,搭建起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一站式、管家式的创新服务体系。

协同创新带动了技术成果的落地转化,促进了园区企业提质增效。2022年,创新中心、创新基地新增备案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75家,新增认定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52家;新增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企业5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5家;新增省级研发平台2个,创新成果转化能力大幅增强。

2022年8月5日,北大-中创宽禁带半导体联合实验室在保定市揭牌。实验室将依托北京大学技术和人才优势,从事第三代半导体功率器件全产业链研发,支撑中创燕园和保定市第三代半导体企业发展。

2016年,北京大学博士、半导体材料研究专家孙永健,在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创办中创燕园,汇集了以北大宽禁带半导体研究中心学者为核心的研发创新团队。短短几年,公司已经成长为国内第三代半导体知名企业,也带动保定发展为国内第三代半导体产业高地。

“得益于创新中心深入推进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我们产学研对接合作的活力得到充分释放。”孙永健说,近年来,公司培养了一支专业的氮化物半导体材料及装备技术研发团队,具备承担国家、省、市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目前公司正在开发第三代半导体产业的全新技术路线,打造国际一流的半导体科研生产基地。

河北三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北京儿童医院签约,承接造血干细胞移植进仓基地项目技术服务;玄云涡喷发动机公司突破80kg推力涡喷发动机研发量产,打破国外在该推力级别的技术封锁和进口限制……2015年以来,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入驻企业累积研发投入超过1亿元,已有33项科技成果落地发展,吸引京津冀创新人才超3000人,园区企业拥有知识产权数量超1000件,成为推动保定创新发展的发动机、新高地,也为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提供了经验样本。

创新带来了活力与动能,更推动着园区产业“磁场”加速形成。

中关村“带土移植”的创新生态,让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迅速发展成国家级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及小微企业创新创业示范基地。截至目前,创新中心已吸引中国信通院、中创燕园、玄云动力、诺未科技等300多家知名企业和机构注册办公,基本形成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三大产业微集群。

“持续打造创新生态系统。园区将不断提升平台服务能力,形成与中关村企业长期对接机制,汇聚更多优质产业资源,打造中关村先进技术、产品在保定的应用场景示范平台和典型案例。”张曙光说,2023年,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将新增引入优质科技型企业20家以上,园区科技型企业占比不低于80%,实现创新生态互鉴、创新链条互补、创新主体互动,力争在创新合作、协同发展中创造最大价值。(河北日报记者贾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