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1月29日讯(编辑 陈侃迪)近日,财联社翻阅上市公司公告时发现,知名上市证券公司申万宏源证券(000166)发布的一则公告与其旗下的期货风险管理子公司有关,内容显示宏源恒利上海实业有限公司有一笔价值8563万元的铝锭无法提货,报案后发现起因是仓储公司的员工杨森违法制造了假合同。


(资料图片)

而负责货物存放的仓储公司“中金圣源仓储管理公司”竟有30%的股权归属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旗下的全资子公司,目前该案件已由上海市虹口区人民法院进行裁定。

图片来源:同花顺 财联社整理

目前最新的案件进展情况显示,2023年1月12日,宏源恒利收到了上海市虹口区人民法院民事裁定书,内容提到,因佛山中金圣源员工杨森涉嫌刑事犯罪,已于2022年7月8日由佛山市公安局南海分局以涉嫌合同诈骗为由采取强制措施,而相关案件中的铝锭也因涉嫌合同诈骗案而一并被公安机关查封,故上海市虹口区人民法院依法裁定驳回起诉。

系宏源期货全资子公司,4125吨铝锭因仓单业务需要

财联社查询了宏源恒利的背景发现,该公司为宏源期货的全资子公司,而宏源期货则是申万宏源集团的全资子公司。

该风险管理子公司因开展基差贸易、仓单服务业务需要于2022年1月1日与“佛山市中金圣源仓储管理有限公司”签署了《仓储保管合同》,约定了双方仓储保管的权利和义务。随后于2022年5月30日发现存储于仓库中的铝锭现货无法提取,宏源恒利便立即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法院判决佛山中金圣源向宏源恒利交付铝锭4125.1323吨或赔偿货物价值损失人民币8563.77万元及相关利息、损失等。

目前来看,该批货物已很难要回,而相关涉案人员或早已在赔偿方面有所准备,而这并不是该公司第一次被骗,在整个行业里也早已司空见惯。

同样在2022年6月份,宏源恒利就还有另一起被“坑”事件,同样因开展基差贸易业务需要,于2021年12月30日与浙江康运签署《仓储保管合同》,随后将价值1.42亿元,共计6993.239吨的铝锭交付至浙江康运仓库,后于2022年6月1日发现该批货物无法提现,逐向浙江省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这两批货物合计价值约为2.28亿元,目前进一步审理的法院还未给出判决。

申万宏源在最新公告中表明,其各项业务经营情况正常,上述诉讼事项对公司业务经营、财务状况及偿债能力无重大影响。

仓单诈骗屡屡得手,风险子公司仍显经验不足

事实上,该类似事件在行业中屡见不鲜,虽然期货风险管理子公司可随时到仓库查询货物,但由于相关仓库负责人可以接触到仓储的各个环节,想要伪造假合同,制作虚假仓单都不是件难事。

同时此次案件涉及的仓储公司“佛山市中金圣源仓储管理有限公司”还有行业协会的股东背景,根据天眼查信息显示,该公司有30%的股权属于有色金属技术经济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而这家有色研究院又是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的全资子公司。

图片来源:天眼查 财联社整理

既有权威行业股东背书,内部操作又不透明,期货子公司屡屡被坑。根据进一步查询显示,与中金圣源存在仓储合同纠纷的还有中泰期货旗下的全资子公司,以及浙江冶金物资有限公司、厦门金财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多家现货贸易企业。

去年5月份该事件爆发后,同时还有好几家仓库公司出现仓单重复制作质押的问题,包括浙江康运仓储、宁波九龙仓储、南储集团等。

为了维护交割仓库管理秩序,确保交割工作平稳运行,上海期货交易所在去年6月份发布公告表示,取消佛山中金圣源和浙江康运指定交割仓库的资格,此后两公司不再开展上海期货交易所指定交割仓库的各项业务。

一名曾在中金圣源工作过的员工告诉某媒体记者,“一般仓库负责人可以接触到各个环节,比如说自己单独拿系统里面的仓单做一个假的单,然后盖个章,传给融资方,再由融资方把单子拿给资金方,以表明融资方有货,从而作假融资。我当时在公司的时候好像没有太多的监管,除非资金方派人定期盘库。但是也正因为货物在,又有单子,所以相信融资方和仓库。如果说融资方拿重金去收买仓库相关负责人,或者给仓库带来业务,那么可能有些关键岗位人员没有经受住诱惑。”

“假“仓单历史由来已久

在财联社查找相关历史案件时发现,现货仓单反复质押的乱现并非最近才有,在期货风险管理子公司业务尚未发展起来之前,该现象就已存在,而期货公司对于现货贸易领域更是经验不足,如今涉足该领域交一笔“学费”是在所难免。

网上有业内人士就指出,出资方往往会对国企仓库高度信任,默认国企仓库仓单不会造假,直接进行下一步流程,这样风控就有漏洞。尤其是融资方如果在业内很有名,大家默认他的信誉高,有些监督的环节就会放宽松。

而下面执行的员工为了出业绩,同时也是培训不到位,知识欠缺,从而反复出现问题。

而此前开假仓单的现象时常发生,所以仓库方早已熟能生巧,融资方和仓库方本意也有可能并不是为了欺诈,只是为了给自己更高的杠杆,假如能够及时补货或者及时还钱都不会产生太多影响,但往往资金链出现问题就会酿成大祸。

目前,涉案多方最关注的仍是相关货物究竟被反复抵押了多少次,现货仓单质押出来的资金究竟在谁的手中?如果能够追回部分贷款,那么各方损失都将有所减少。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