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评论员  钮文新

每当政府要求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之时,银行股似乎都会出现一轮下跌。但从上市银行刚刚公布的业绩看,今年以来,一方面是银行努力降低贷款利率,另一方面其业绩却保持稳中有进的节奏。为什么?因为影响银行收入的是利差,如果存款和贷款利率基本同步降低,银行所获利差不会受到太大影响。但现实是,市场投资者似乎无视银行的价值,尤其是H股的股价,更现较大跌幅。

以工商银行为例,不到3.5港元的H股股价,折合人民币不过也就3.10元左右,不仅与A股价格形成近30%的落差,而且基本没有体现工行的基本面。目前工行股票净资产超过8.57元,港股市净率仅为0.36;按照2022年全年可能的、每股1元左右的收益,工行H股市盈率不过3倍而已。也就是说,如果现在收购工行H股,只需支付净资产36%的钱,而且按H股数量, 2022财年即可获得860亿元人民币的现金权益。天下哪有这样的便宜事?但这样的事居然就在港股市场发生了。

当年,银行为什么要发H股?当然为了更多吸收核心资本,但更重要的考量还是为中国金融的商业化、国际化,让中国金融企业透过香港这个国际市场的窗口,向世界表达中国金融的品质和价值;还有一个考量就是,通过外国投资者的参与,以及遵从国际会计准则使得中国金融企业获得更好的公司治理结构。

不能、也没必要去否定当年的做法。经历15年的改革建设和市场检验,中国银行业已经形成了一整套运行、内控、监管等体制机制。

是不是该改变现状?至少我们应当思考这个问题。按当下市况,部分回购H股或许是个非常合算的“资本运作”。当年发行10倍市盈率,现在3倍市盈率回购;当年发行高于净资产,现在打3折回购;当年许多银行处于技术性破产边缘,现在它们却是全世界最优质的银行、中国最优质资产、股市里名副其实的“现金奶牛”。所以,这笔账不管怎么算都收益巨大,同时修正扭曲中国金融资本定价。

回购的H股怎么办?可以通过一些特殊的制度安排和技术设计,将这些收回来的中国最优质的核心资产,进入养老或其他特设的国民福利基金,使之惠及全国人民或低收入阶层。所以,稳定股票市场的创新手段很多,只要想,就会有“低成本、高收益”的办法。

责编:姚坤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