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首席评论员  钮文新

正当美国中期选举正式开始之际,一些奇特的市场现象恐怕需要我们高度关注。什么市场现象?欧元、日元、英镑等美元指数中的一揽子货币整齐上涨,相应导致美元指数连跌三日,已经来到关键点位109附近。本轮美元指数大涨最高曾触及114.78。这样的调整正常吗?大家都知道,美元指数中有6种货币,现在是齐刷刷一起对美元升值,这其中是否存在异常?


(相关资料图)

当全球能源价格因战争等非货币因素而不断上涨之时,各国要想降低能源进口价格,需要采用货币升值方式,尤其需要对美元升值。因为,美元是国际能源市场最重要的结算货币。所以从历史看,石油等国际能源价格通常会与美元指数走势构成负相关关系,即美元指数上涨,国际原油价格下跌,或反之。但现在情况出现了变化,战争因素导致全球石化能源供给不足,能源价格中被植入刚性上涨因素。因此,美元指数与石油价格的负相关关系也随之被打破。

所以,各国、尤其是欧元区国家要压低石油价格只有两个办法:其一,压低自身币值推高美元指数,试图通过美元升值、油价下跌压低能源价格;其二,挺高本币,直接以本币更加大的国际购买力去对冲油价上涨。现在,第一个方法已经指望不上,美元指数上涨也无法压低油价,而且本币贬值越多,进口油价越高,本国物价越上涨。

正因如此,欧洲的老百姓都不干了,他们举办规模越来越大的示威游行,抗议本国政府“损己利美”的行为,这会不会是欧元、英镑、日元等美元指数篮子货币集体“暴动”的关键所在?

一方面要以低利率挺住经济,一方面又要让日元不过度贬值,日本央行这次搞得非常极致:它一手大肆抛售美国国债,换了美元现金并抛向市场以求日元坚挺;一手大肆收购本国国债,甚至不惜将10年期国债100%收入囊中,以求维系低利率。

现在,欧洲各国似乎也在逐步觉醒,弱化对美国和美元的支持。

最近,美国的霸道更加淋漓尽致。一方面,它要以俄乌冲突彻底击毁欧洲的廉价能源供给,并借以击垮欧洲制造业企业,把它们逼到美国去投资办厂;另一方面,试图通过《降低通胀法案》对美国本土生产的产品实施补贴,而排斥进口商品。

毫无疑问,出台《降低通胀法案》的目的,也是诱惑世界各国企业去美国本土生产,但这是典型的损人利己,是典型的畸形市场导向,必然带给欧、日、韩等美国盟友以重大的利益伤害。最新的消息是,欧洲内部市场专员布雷顿公开表示:欧盟委员会已经向美国华盛顿方面发出了书面警告,要求美国改变《降低通胀法案》中违反世贸组织规则的若干要点,并指出,欧盟将准备采取报复性措施,以保护欧盟自己的生产者。

就在这个当口,美元指数中的一篮子货币出现集体暴动迹象。更畸形的是:北京时间11月9日凌晨,美元指数下跌0.7%,但美国纽约、欧洲布拉特石油期货价格不仅没涨,反而大跌2.83%。同时,美国中期大选的初步结果显示:拜登支持率仅为39%。

由此我们应当看到的是:当今世界、尤其是那些发达经济体,恐怕要靠不断大幅加息挺高本币,去压低能源价格了。

如果确系如此,那对中国是不是一个可以抓住的“危中之机”?至少我们看到:无论对外贸易增速如何,中国经常项目顺差没有减少,甚至可以继续保持“双顺差”格局,这决定了中国根本不缺美元,从而为人民币兑美元的币值稳定提供了坚实的必要条件。从10月份的情况看,尽管人民币出现了一定幅度的贬值,原本这该说明中国外汇市场上美元少、人民币多,但实际情况是,中国央行不仅没有抛售美元,反而增持235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这是不是足以证明中国更有条件稳定人民币?

一般认为,本币贬值有利于出口。但历史地看,贸易商最大的希望不是本币贬值,更不是大起大落,而是汇率相对稳定。让人民币汇率稳定在一个对外贸易更为舒适的区间,或许更有利于中国经济增长。我们希望再次呼吁:值此国际风云变幻莫测之际,中国金融管理部门或许该加大汇率管理力度,使之更加有利于中国经济量与质的同步提升。

责编:姚坤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