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网 近期融资动作频繁的碧桂园,最新再度宣布敲定一笔新的境外借款,企业在积极自救之外,这同样凸显政策端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努力。


【资料图】

根据碧桂园1月26日公告,该公司与民生银行香港分行订立融资协议,据此获得最高达5000万美元等值的人民币定期贷款融资,自贷款首次提取日起计为期36个月。

观点新媒体了解,碧桂园与民生银行在去年12月8日已经存在交集:民生银行和碧桂园、万科、中海等10家房企签署合作协议,在房地产开发贷款、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并购贷款、预售资金保函、保障性租赁住房贷款、资产证券化等业务层面开展合作。

从融资方式来看,目前外界多认为民生银行是通过内保外贷业务向碧桂园提供了5000万美元等值人民币定期贷款融资。

在传统的跨境贷款模式下,境内注册企业通过向境内银行提出融资需求,多数会以境内资产做抵质押,或者通过其他方式提供反担保措施;银行经过核对信贷额度,向境外经营人民币业务或其他币种业务的银行开出融资性保函,最终由后者向企业发放相应贷款。

至于用途,一般而言企业都将贷款所得款用作偿还境外即期银行贷款。碧桂园于最新公告中并未挑明具体偿还债务,仅表示所得款项将用于为一般营运资金需要进行融资,包括但不限于为未偿还的债项进行再融资。

这是近一个月以来,碧桂园第二次公布获得境外相关贷款。

去年12月26日,碧桂园宣布获得首笔内保外贷融资,其中境内担保形式是出具信用证(碧桂园地产为境内保函申请人,上市公司为境外借款人),支持的境外贷款是由工商银行5家境外机构组建2.8亿美元、期限3年的银团贷款,用于归还碧桂园2018年在香港筹组的银团贷款。

彼时央行广州分行发布消息表示,该分行积极指导辖内金融机构为省内优质房企办理内保外贷业务,用于归还房企到期的境外贷款,缓解企业境外融资压力。这一举动也使得碧桂园成为继龙湖之后,又一家获得内保外贷支持的民营房企。

不过,对于内保外贷业务之中提供的抵质押或反担保措施,以及内保外贷业务的成本等细节,碧桂园方面并未回应观点新媒体。按照过往的操作,这一融资渠道的成本主要包括保函手续费(约1%-2.5%)、境外银行融资成本以及税费等。

内保外贷被视作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第四支箭”,去年11月21日,央行副行长潘功胜便开始提及,要通过内保外贷业务跨境增信支持房企海外融资,商业银行境外分支行要加大对优质房企内保外贷的支持力度,加快项目落地。

相关部门发声后,包括中信银行、光大银行等机构开始陆续与碧桂园、万科、中海、龙湖等房企签订协议,重点围绕内保外贷等领域满足企业合理融资需求。12月2日消息还表示,监管机构要求四大行在12月10日前向房企提供以国内资产做担保的离岸贷款。

目前已落地的龙湖、碧桂园内保外贷,融资规模总体仍较小,但对于饱受流动性紧张影响的房企而言,政策所释放更深层次信号在于“融资支持的确定性”。

据观点指数发布报告,从去年5月份开始,房企境外市场融资额一直维持同比跌幅逾65%的状态,全年发行总额仅约288.1亿美元,达到近五年来的发行最低值。在境外融资基本停滞、境内融资不断收缩之下,房企面临的不只是流动性压力,还有存续压力。

而近期频频出台的政策,则不断传递监管层多渠道缓解房企资金压力的信心与决心,这或许也是从业者对行业预判从“微光”到“曙光”转变的源头。一位香港投资人士也对观点新媒体乐观表示,内保外贷应该会大幅放开。

碧桂园也是政策支持导向下的获益者之一。除了内保外贷的3.3亿美元,观点新媒体不完全统计,该公司去年间发行了3笔中债增票据,涉及总额40亿元;“三支箭”出台后,累计获得逾3000亿元授信。

此外,碧桂园自身亦在去年下半年先后配售3次,募资约114亿港元;去年12月27日,杨惠妍透过必胜有限公司还向碧桂园借出50.55亿元无息贷款。

财务数据也显示,2019-2021年末及去年9月末,境内主要平台碧桂园地产有息债务余额分别为1788亿元、1427亿元、1501亿元和1185亿元,呈现下降趋势;至去年9月末,公司短期债务414.29亿元,对应货币资金1039.53亿元,其中不受限制货币资金占863.99亿元,短期偿债能力仍有一定保障。

今年1月17日,碧桂园宣布悉数偿还6.25亿美元到期4.75%优先票据。据企业预警通披露,该公司一年内到期的境外债还有5笔,主要集中在下半年;其中最大规模的两笔分别是78.3亿港元可转债,以及10亿美元8.00%优先票据。

碧桂园的偿债举动,同样在印证房地产行业已告别依靠高杠杆发展的时代。其总裁莫斌于新年致辞中提及,公司将积极探索房地产新发展模式,利用科技智慧建造的优质,全力参与保障性住房等代管代建。

1月28日,广东召开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莫斌在会议期间介绍了碧桂园积极谋划高科技转型升级等相关情况,并表示建筑机器人会对房地产行业和建筑业带来更高质量发展。

解局 | 从局外到局内,观察和解读行业、企业与市场的真实一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