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本文转自:南宁晚报

■资料

人类对小行星的探究1996年1月,美国发射了“近地小行星约会”探测器,经过4年的飞行,成功进入“爱神”小行星的轨道进行绕飞,测量小行星的密度、化学成分和磁场,并传回16万张照片与大量珍贵材料。

2003年,日本将隼鸟号探测器送往小行星25143。经过7年的宇宙旅行,隼鸟号穿越了近60亿公里,第一次将采集到的小行星样本送回地球。样本分析结果于2011年的“月球与行星科学大会”上对外公开,在对岩石的检测中,并未发现有机物、碳元素等与生命有关的物质。

2012年12月13日16时30分,在距离地球约700万千米的深空,嫦娥二号飞行器成功飞越小行星图塔蒂斯,最近距离仅为3.2千米,飞越拍摄历时25分钟,获得了清晰的图像。这是中国第一次对小行星进行探测,中国也成为继美国、欧洲空间局和日本之后,第四个对小行星实施探测的国家或组织。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等人在公开发表的《近地小行星撞击风险应对战略研究》一文中指出,中国小行星防御领域研究起步较晚,2000年起依托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空间碎片专项科研,才陆续形成空间碎片监测预警及清除等共性技术和设备,为开展近地小行星撞击风险应对提供了关键基础积累。 (国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