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昌校宇


(相关资料图)

券商发力互联互通全球存托凭证(GDR)业务迎来新进展。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金公司”)11月17日晚宣布,中国国际金融(英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金英国”)完成了上交所境内外证券交易所互联互通GDR对德国的跨境转换机构备案,成为首家在沪深交易所备案成功的德国市场GDR跨境转换机构。由此,中金英国成为全球首家及独家完成沪深交易所对德、英、瑞三国备案的互联互通GDR跨境转换机构。

“互联互通机制对券商构成长期利好,是券商做大海外业务的突破口。”中航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董忠云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今年以来,资本市场双向开放举措持续加深,沪伦通机制得到优化,既促进境内企业境外上市融资,又提高外资投资A股的便利性,拓宽双向跨境投融资渠道,中欧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持续深化,提升我国资本市场国际影响力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助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德交所具有多重优势

将成走出去的热门地

今年以来,随着赴欧洲市场上市的中国企业越来越多,GDR成为境外上市融资的新途径。

董忠云分析称,一方面,通过境内外证券交易所互联互通持续提升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拓展外资布局A股市场的渠道,吸引境外资金特别是境外长线资金持续流入A股,为市场带来“源头活水”,并优化投资者结构,引导市场进行长期价值投资,提高我国资本市场活力。另一方面,全面推动境内公司“走出去”,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今年沪伦通机制进一步拓展,沪深交易所分别发布相应配套细则,越来越多上市公司拟境外发行全球存托凭证(GDR)。

今年以来,沪伦通机制进一步拓展优化,境外拓展到瑞士、德国等欧洲市场,境内拓展至深交所。由此,境内企业GDR的上市地有英国、瑞士、德国三地可选,A股上市公司掀起赴欧GDR发行上市潮流,今年已有9家GDR上市。

瑞银全球投资银行部中国区主管朱正芹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新一轮互联互通标的扩大,为境内外资本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GDR发行数量将进一步增加。未来,随着发行GDR企业数量增加,“中欧通”或将形成规模效应,吸引更多优质境外投资者,并有望降低境内上市公司海外融资成本。

展望未来,朱正芹认为,GDR不仅是单个企业融资渠道的补充,也是连接整个中欧资本市场的桥梁。不难预见,在不久的未来会有更多的中国企业以此为契机“走出去”,GDR将成为一个常态境外融资渠道。

不过,上述9家GDR公司中,8家选择瑞交所,1家选择伦交所,尚未有德交所上市的企业。

“未来,对于有国际化战略的公司,特别是工业和信息技术等行业的公司,通过在德交所上市进行境外业务拓展、产能建设将更加便利,预计德交所将成为优质中资企业‘走出去’的下一个热门之选。”董忠云认为,相较于伦交所、瑞交所,德交所也有多重优势:一方面,德交所是欧洲交易最为活跃的市场之一,且上市费用较低,仅为5000欧元至10000欧元不等;另一方面,德交所有多层次上市标准,包括高级市场、初级市场、一般市场,企业可以根据生命周期进行自由选择;此外,德国工业更为发达,德交所在工业和信息技术行业的特色更为明显。

券商做大海外业务

投行业务服务能力是关键

互联互通机制进一步完善,对券商也构成长期利好。

董忠云认为,积极参与到互联互通机制中,是券商做大海外业务的突破口。除了完善自身国际化布局外,也能拓宽融资渠道,助力券商重资产业务的发展。

董忠云建议,未来,有意愿在互联互通机制方面展业的券商可以从两方面提升:一方面,提升投行业务服务能力,助力国内企业海外上市、发债等业务的开展,在提升自身业绩的同时帮助国内企业“走出去”;另一方面,提升研究能力,提升为境内外投资者做资产配置的能力,帮助不同类型的投资者进行多元化资产配置。

在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看来,券商积极参与是互联互通机制全面升级的关键所在。有意愿展业的券商需引进和凝聚具有国际业务能力的专家和人才,进而才能在金融开放中提升服务能力,形成高质量发展态势。

推荐内容